理大研製光交聯納米複合仿生植骨材料 加快骨骼及皮膚修復
2021101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光交聯納米複合仿生植骨材料,可加快損傷修復。圖左起為裴浩彬及趙昕。(黎忞攝)
傷者的骨頭損傷位置太大,一般都難以自行完成修復。為了加快病人的康復進度,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趙昕領導的團隊,就研發了「光交聯納米複合仿生植骨材料」,可根據病人的損傷位置,以膏狀注射或3D打印骨膜或骨頭,當中更加入了生物活性分子,促進組織再生,比現有技術的修補速度加快1.5倍。
趙的團隊成員、研究生裴浩彬解釋指,骨損傷位置超過2.5厘米,難以自行修復。至於粉碎性骨折,由於骨與骨之間沒有橋樑,細胞難以依附修復,因此需要植骨材料協助。
現有的植骨材料對於治療骨創傷有一定效用,但不同的材料在其加工性、強度及生物活性亦有限制,趙昕表示,其中太過高溫會殺死生物活性,因此其團隊研發的材料,可以低溫,即攝氏36度,以及不使用有機溶劑的情況下製作天然骨骼結構。
趙又指,其研究的材料以光作為引發劑,透過紫外光照射140秒,物料便會連繫成「交網聚合物網絡」,令膏狀變成固體,故可因應需要調整硬度,而上述植骨材料由多種物料構成,可因應損傷位置而增加或減少物料的種類,令其結構改變,甚至應用在皮膚、關節及軟骨上。她續指,物料在數年後分解,並不會影響人體。
有關研發在動物實驗階段,曾在大鼠、兔子的骨骼,以及羊的椎間盤試驗,發現均可加快損傷的修補速度。她期望可在更多大型動物身上試驗,相信至少5至10年才可到臨床階段。
有關研發將在下周六(23日)至本月31日舉行的創新科技嘉年華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