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展覽亦陳例特製立體花牌,展示製作的所需部件。 (李志湧攝)
1/6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全新「循聲覓道—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展覽將於明日(3日)全面開放,邀請約30位非遺傳承人參與製作,並展示40種傳統文化及技藝,包括花牌、獅頭、木雕刻等製作技藝,以及手托木偶粵劇、八音、舞麒麟等傳統節慶表演。
整個展覽分拆三大主題,「香港節慶與民間工藝」、「日常.非常」和「三棟屋與傳統鄉村文化」,並以「循聲覓道」的概念。客席策展人蕭國健解釋三棟屋的格局猶如迷宮,容易令人迷失,希望利用聲音帶領市民尋覓非文質文化遺產,包括錄制展品製作過程的聲音、展品使用時的聲音等。
有別一般文化遺產展覽,除了展示製成品外,展覽更嘗試展示製作過程,展品包括節慶中經常出現的獅頭。獅頭紮作師傅許嘉雄一共紮了5款共25個獅頭,以展示獅頭製作的4個步驟,包括紮作、撲紙、寫色、裝飾配置。許表示各種顏色代表1個歷史人物,今次最困難是一口氣製作25個一樣的獅頭,以呈現每個製作步驟,最終花了半年才能完成。
館方又指,疫情下三棟屋博物館展覽僅可容納約150人,為令公眾近距離欣賞展品,部分展品不會放入玻璃櫃。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非不可逆轉的文物或建築,若有損壞,可請傳承人修補或重製展品,亦相信市民不會刻意破壞展品。

許嘉雄指,花了半年才能完成25個一樣的獅頭。(李志湧攝)

市民參觀時亦可動動手,體驗客家式的瓦頂拼砌技術。(李志湧攝)

部分展品將不會放置在玻璃櫃,令公眾近距離欣賞展品。(李志湧攝)

伍志和(左)相信市民不會刻意破壞展品。(李志湧攝)

5款共25個獅頭展示製作的4個步驟,包括紮作、撲紙、寫色、裝飾配置。(李志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