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遠高負擔能力冠絕全球 張炳良促加快覓地增加供應

202202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香港房屋問題一直是難以解決的死結,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今日(19日)舉辦視像講座,以「住房負擔能力:土地規劃或是政治問題?」為題,討論有關香港土地的應用以及房屋土地的分配。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運輸及房屋局前局長張炳良指出,本港房價過高,超出港人所能負擔,為全球第一;目前本港僅有7%的土地用於居住用途,加快土地供應的時間長。他指出,政府需要着重於精簡城規程序,找出一套更具彈性的規劃模式,對於有聲音認為可以複製新加坡模式,他認為不可能直接套用於香港。
張表示,香港籠屋、劏房問題猖獗,公屋輪候時間續升至5.9年,港人難上樓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便是房價遠高於可負擔能力。他引述調查指出,對比全球城市的房價及市民可負擔能力,香港成為房價遠超負擔能力的全球之冠,獲20.7分,遠高於排行第2獲13分的溫哥華;至於排行第3位為悉尼,獲11.8分。張認為由此可見香港並非唯一地方有高企至難以負擔的樓價,尤其樓價高難上樓近年在歐洲國家亦可見,但香港問題仍然嚴重。
張又指出,港人難上樓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需求與供應不符,而本港目前僅有7%的土地用於住屋用途,加快土地供應進度緩慢,變相亦令房屋供應減慢。張認為,為解決問題,香港需要有更具彈性的規劃模式;改善現有的公眾諮詢模式;以及精簡城規程序等。
對於有聲音認為可以套用新加坡模式在香港,張認為需要20年或以上的時間,且容易對私人市場造成影響,實際運作情況亦不一樣,因香港與新加坡的起點不一,故需要從長計議,難以直接且快速地把新加坡模式搬字過紙套用於香港。
而有份參與講座的議員黃元山則表示,過往政府未有成功建更多房屋以填補本港的房屋需求,相信在2021至2025年最多只可建18萬個單位,惟與供應目標仍然相差12萬個單位,而此些落後差距需要以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以及其他長遠房屋政策來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