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發現,在餐廳人數受限下,禁晚市堂食對控疫無用。
新冠肺炎疫情下,港府推行一系列防疫措施,不少針對餐飲業為主,其中禁晚市堂食更備受爭議。港大公共衞生學院於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新發傳染病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學術月刊發表文章指出,當政府已限制餐飲處所的同場顧客人數時,禁晚市堂食對控制疫情毫無建樹。
文章提及,政府在本港第3、4波疫情時,對餐飲業先後實施多項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關閉酒吧、限制餐飲場地最高顧客量、限制營業時間、禁止音樂表演及跳舞等。研究團隊分析成效時發現,在該兩波疫情爆發後,實施上述措施時,病毒繁殖率分別由原本的1傳4.5人及3.1人,急降至不足1人及約1人。不過,當分析禁晚市堂食的成效時,就發現該措施在對降低病毒繁殖率無效果。
研究團隊認為,社交距離措施對遏止本港第3、4波疫情有重要作用,但基於上述情況推斷,如果鼓勵食肆重開晚市,但要求維持人數限制,避免食客大量聚集,可能是一個合理的控制疫情措施。
不過團隊表明,如果禁晚市堂食是較其他防疫措施更早推出,或是於大爆發區域實行,不排除可對控制疫情有效;又指確診宗數上升、推行多項防疫措施增加市民警覺性等,都是令病毒繁殖率下降的相關因素,因數字的轉變本身來自市民行為習慣改變,例如措施實行後,市民減少到人多地方等。
《香港疫慌》專頁:http://hk.on.cc/fea/hk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