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學者指本港需要進行經濟轉型,提高年輕人向上流機會。
近3年,本港經歷疫情、地緣政治風險、通貨膨脹,以及人才流失等問題,均令港人對經濟前景感迷惘擔憂,亞洲環球研究所總監鄧希煒教授今日(5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本港的經濟問題,一直離不開兩個原因,分別是房價及租金過高,以及經濟產業單一,兩者導致生活及公司經營成本高和減少年輕人向上流的機會,造成本地貧富懸殊持續上升。
他認為,要解決經濟深層次問題,除了大部分市民都認同要解決土地房屋供應短缺外,也需要有為政府的長遠經濟規劃,特別是產業政策。首先,本港一直倚仗4大支柱行業,包括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除了金融服務外,其他3個支柱行業佔香港的生產總值及勞動人口的比重,過去10年都有下滑的趨勢,他認為,這些傳統行業需要升級轉型,才能維持競爭力。
其次,他認為香港需要第3次經濟轉型。自60年代本地經濟轉型至製造業為主導,及90年代再轉型至由金融地產等服務業後,第3次轉型應把疫情及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化危為機。聚焦包容性經濟發展,多依賴可持續及知識型高科技產業,並創造多元化及具向上流的就業機會。他解釋,多年來經濟學的研究指出,高科技研發及生產,除可增加經濟體的生產力及增長外,也可全面加強就業。
鄧指出,香港要做到經濟轉型,首要多角度彌補人才短缺外,勞動市場供求錯配問題亦不容忽視,醫科、法律及工商管理等較賺錢的學科一般較受大學生歡迎,而非經濟轉型需要的科學、科技及工程專業等學科,則由於本地市場沒有給該等學科畢業生提供學以致用的機會,令受歡迎程度較遜。他強調,香港經濟第3次轉型,亦包括本地再工業化,加強社會向上流動性及職位多元化之餘,亦為科研及初創打造較完整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