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采用“地铁宋”的铜锣湾站名。
1/2
文字有力量,有种感染力。最近的文字世界好热闹,除了欧阳昌的真体字备受关注外,还有本报报道过地铁专用字体“地铁宋”复刻、首套中文字粒“香港字”失落百年后重铸,还有设计师保存招牌字“北魏真书体”和路牌的“监狱体”,大家都出一分力保育本土文化。
80年代“地铁宋”字体设计师柯炽坚退而不休,他最近又重投字海,肩负起复刻“地铁宋”的使命,让这套充满本土情怀的字体,改名“铁宋”重新启航。柯炽坚拟透过众筹集资,重新设计这套原本只得几百个字的“地铁宋”,做成有万五字的完整中文字体“铁宋”,既保育字体也可以广泛应用。他说:“如果我不做,过多十年八年,地铁宋好可能就会消失。”
而首套中文字粒“香港字”,当年由西洋传教士所做,用来印刷圣经,失落百年之后,香港版画协会在机缘巧合之下,于荷兰的博物馆仓库发现“香港字”的字模,而且保存完整,决定重铸“香港字”,令其复活,以及作为日后数码化字体的重要基础。此外,香港北魏书法家区建公、苏世杰的墨宝,遍布香港城市街道,正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中文字库。
早于1970年,监狱署(今惩教署)受工务司署委托,制作路牌及交通标志。在囚人士手造之中文字体被称爲“监狱体”。自1997年,路牌制作工序电脑化,电脑字型路牌逐步取代旧式的监狱体路牌。这些极具怀旧风味的字体逐渐消失之际,有人将“监狱体”数码化。

首批重铸的香港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