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保育零建樹 「遊」躪南大嶼

2023年12月04日 03: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冇靈魂政府提出保育南大嶼山長達6年,至今未見任何具體措施出台,空談毫無建樹,令多個位於南大嶼山的高生態價值地點情況堪虞,包括有「香港天空之鏡」美譽的水口。該處孕育俗稱「馬蹄蟹」的中國鱟等瀕危野生動物,近年卻成為港人夏日掘泥摸蜆的打卡熱點,新冠疫情期間曾錄得單日逾千遊客到訪,物種生境早已受損,垃圾處處。但港府仍擬將水口等一帶發展成生態觀光勝地。環保團體炮轟當局做法猶如在傷口灑鹽,促盡快實行主動保育措施,包括封鎖部分區域作「核心保育區」,並限制遊人人數及活動。
位於大嶼山的塘福和石壁之間,有一片一望無際的沙灘「水口灣」。水口灣的沙坪上滿布洞孔,常有蟹仔從洞中冒出覓食;仔細或會留意到先天擁有保護色、「S字形」游走的瀕危馬蹄蟹。沙坪亦連接着淡水沼澤、紅樹林及灌木叢等,令水口蘊含豐富生物多樣性,超過560個物種在水口棲息覓食,也是易危的候鳥「藍翡翠」及近危的「灰尾漂鷸」等的重要中途補給站。
不過,水口自新冠疫情起便成為港人一家大小假日摸蜆的休閒景點。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海洋保育經理蘇隽彥表示,在2021年4月曾經單日有過千人逼爆沙灘,人人掘泥摸蜆,若每人取走約100隻蜆,當地便每日少10萬隻蜆。他續指,遊客的裝備亦變得「專業」,部分輕易抽出沙泥,令沙坪滿布洞穴,破壞生物的棲息地。
蘇隽彥又說,存活於該處的馬蹄蟹,其活動範圍與人類掘蜆的區域有重疊,人多時容易一腳踩死一隻。他指出,中國鱟一般會在每年4至9月到潮間產卵,但只有萬分之一的卵子能成長至年幼馬蹄蟹,其後要約15年才回到大海,期間甲殼十分脆弱,容易被踩死。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亦表示,過去調查經常記錄到水鳥在該處覓食時「被遊人嚇走」,令停留的水鳥大減,減少牠們覓得食物的機會,有機會未能補充足夠能量供其長途遷徙。他指,縱使各個環保團體在水口均進行保育管理項目,例如執拾海洋垃圾、派發「掘蜆守則」及安排人員提醒市民保護生態等,但由於環團沒有權力,難以進行人流管制及阻止不當行為,需要當局訂立「海洋保護區」及實施積極保育措施,控制掘蜆和水上運動的人數及修復沙坪生境等。
事實上,港府早在2017年已提出大嶼山「北發展、南保育」的原則,2020年計劃把石壁、水口、長沙、貝澳和芝麻灣半島連成「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包括在貝澳和水口設立以自然生態為本的可持續康樂及教育項目/活動/設施。土木工程拓展署在2021年10月亦完成生態研究,確立水口非常高的生態價值、面對的威脅及提出保育措施,建議設立核心保育區,積極保育管理較高生態價值的生境,防止特定人為滋擾。
但兩年過去,海洋保護區等至今仍停留在文字及討論層面,土木工程拓展署計劃將水口約32公頃土地被劃作「自然保育區」,沿水口灣部分約0.77公頃土地被劃作「海岸保護區」,在明年上半年才就南大嶼生態康樂走廊研究的建議聽取公眾意見。蘇隽彥促請港府盡快完成保護馬蹄蟹的物種行動計劃,實行主動保育措施以及保護其重要棲息地。香港海洋保育聯盟亦建議,保育區設季節性的限制,例如夏天是馬蹄蟹的繁殖期,期間限制或停止遊人活動。
土木工程拓展署回應指,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近年已與WWF合作在水口沙坪鼓勵訪客以可持續的方法使用海岸資源,並透過大嶼山保育基金支持非牟利團體進行10個生態保育項目。
可是,保育計劃或難以短期成事,城市規劃委員會審批改劃大嶼山南部的用地用途時,離島區議會及鄉事委員會等斥當局未有諮詢他們,又反對太少用地劃作康樂地帶,以及反對水口一帶被納入受規管地區,以免阻礙村民善用土地,擔心影響私人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