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特約:認知障礙成因多 兩招減退化風險

2024年06月12日 19:5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認知障礙症普遍在長者身上發生,當局資料顯示,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中,就有1人患上認知障礙症。除了記憶力衰退,患者的理解力、學習及判斷力、甚至情緒及感覺等方面都會受影響,患者於病情後期自理能力會愈差,照顧者及家人的壓力亦愈來愈大。有照顧者向《東呼即應》表示,患病丈夫很依賴自己,照顧工作很困難、疲累。專業人士亦指,公立醫院輪候時間長,患者在輪候期間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又呼籲退休人士應留意血管健康、定時做運動及學習新事物,促進腦健康。
一項政策研究估算,現時本港已有逾10萬名長者患有認知障礙症,佔本港長者人口大約10%;隨着人口老化加速,估計到2039年,60歲及以上的人士中,將有33.3萬人患有認知障礙症。年約65歲的羅先生,20多年前因患上腦炎而有腦癇症,直到2017年接受腦部手術後記性開始變差,最近更影響日常生活,妻子羅太察覺其記憶力及理解能力逐漸衰退,開始懷疑丈夫患上認知障礙症,最終於上月底進行了認知障礙症評估,本月初被診斷出認知障礙症。
據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報告顯示,羅先生的記憶測試一欄評為「中度缺損」,機構正將個案轉介公立醫院。羅太表示,擔心公立醫院未必有足夠時間了解丈夫記憶變差的成因,自己亦不知找甚麼部門評估認知障礙症,最後透過朋友才找到非牟利機構進行評估。
出於家庭經濟問題,羅太要做兼職工作,她坦言丈夫日常生活中太依賴自己,平時做飯以至其他家務都會待她夜深下班回家後處理,覺得困難及疲累,不知如何與丈夫溝通,有時亦會與他有些許摩擦。她亦曾考慮將丈夫送往長者暫託日間中心,但丈夫對此很抗拒,覺得長者中心的長者年齡太大,自己難以與別人溝通。她認為當局應提供更多支援予有需要人士。
本港對於認知障礙症的評估及支援相對缺乏,公立醫院要多重專科轉介,輪候時間亦長,根據醫管局資料,九龍西聯網內科平均輪候穩定新症中位數達62星期,即超過1年,最長更要等94星期才可見醫生;至於私營團體幫助,則涉及幾百至逾千元專科應診費用,對基層人士而言,即使有醫療券亦未必能負擔。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服務督導丘梓蕙坦言,公營醫療系統輪候時間長,而認知障礙症有黃金治療時間,患者在輪候期間可能已惡化,結果就是照顧者和患者本人承受。
雖然認知障礙症常見於老年人,但近年漸趨年輕化,有資料顯示,年約40歲後,腦部便會開始萎縮和退化。腦退化症護理專家崔志文解釋,醫學上早發性腦退化泛指40至60歲、或60歲以下,本港則一般認為65歲前腦退化就是早發性。他指,早發性腦退化速度相對較快,因為有機會有其他病變或原因,而且早期認知退化不會太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往往會遲1至2年確診。針對認知障礙症,崔志文指首要是留意血管健康,亦要定時做運動,確保自己起碼有5至6樣興趣,盡量體驗不同事物,學習新事物可助退休後保持腦部健康。
另外,中大醫學院一項研究指出,練習中國書法對長者大腦神經網絡有正面影響,可減緩「大腦預設模式網絡」功能減弱,相信可以作為一種安全的非藥物干預方式,不用吃藥都可延緩輕度認知障礙症。尚未有認知障礙的長者,應多進行類似的常規認知活動,促進腦健康;若懷疑自己有腦退化先兆,則應聯絡相關機構進行簡單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