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社會對白蝕症多有誤解 有患者表示因病情緒受困

2024年06月20日 16: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白蝕症(白癜風)是一種慢性皮膚症狀,不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很大損傷。(黃仲民攝)
白蝕症(白癜風)是一種慢性皮膚症狀,雖不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很大損傷,但會對患者精神健康帶來不小傷害。「告白會」今日(20日)發布一項針對白蝕症的調查報告顯示,許多患者對自身所患的疾病不甚了解,也不清楚如何治療。有患者表示,初期以為只是皮膚敏感,不料之後蔓延全身,也遭受不少旁人異樣眼光。醫生表示,白蝕症是一種免疫性疾病,並不會傳染。
香港醫護聯盟註冊社工黃敏兒表示,是次調查訪問了約300名市民,有近45%受訪者表示不清楚白蝕症有無遺傳性,49.6%的受訪者也表示並不知道白蝕症有無有效的醫治方法,還有55.7%的受訪者不知道白蝕症患病時間愈長會否愈難治療。此外,黃敏兒指出,關於白蝕症,受訪者都偏向認知模糊,不知道相關的知識也不清楚治療方法。黃敏兒表示,透過研究可以發現大部分受訪者都對白蝕症一知半解。
養和醫院皮膚科主任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俊彥表示,白蝕症是一種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膚疾病,即身體免疫系統會攻擊自身黑色素細胞,導致身體任何部位都會出現白斑。即便白蝕症往往不會危及生命,但容易導致患者自卑和負面心理影響;同時他表示白蝕症不具備傳染性,僅是在白蝕症斑點下存在不受控制的炎症。陳俊彥還指,目前全球範圍內白蝕症的發病率為0.5%至2%,當中過半患者會在20歲前發病,而香港的發病率約為0.5%至1%,約有4萬人患有白蝕症。
陳俊彥還表示,白蝕症容易給患者帶來抑鬱症、情緒障礙、適應障礙甚至自殺傾向,導致患者生活品質下降。陳俊彥續指,當前白蝕症的主要治療方法有多種,外用皮質類固醇、光療治療、內用皮質類固醇和一些移植及脫色療法。不過目前白蝕症患者對現有的治療手段普遍滿意度較差,患者會更傾向於更安全的治療方法,無論療效如何。而且當前的的治療方法缺乏靶向性,會導致效果不理想和有潛在不良反應。
患者吳女士表示,自己的發病始於去年年初,起初以為僅是皮膚敏感,但後來蔓延全身且十分顯眼。吳女士稱,發病後時常遭到異樣的目光,人們會刻意和她保持距離,擔心會被傳染。她表示起初十分難以接受甚至一度想過自殺,但好在她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勵下逐漸走出陰霾,正視自己的疾病。在治療方面,起初吳女士被醫生建議使用類固醇藥物,但由於其患有青光眼不適合用藥,其後也嘗試了中醫治療用過中藥膏,但由於效果不理想且有副作用便停止用藥。吳女士還表示,如果有新的且安全的藥物也會十分樂意嘗試,希望能重新回到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