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环境局称废物弃置量不断增加趋势扭转 社会已建立回收文化

    新闻观看次数:1.4k
    香港時間
    01月23日(四)
    15:29更新07:29建立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社会已逐步建立环保及分类回收的气氛及文化。
    环境及生态局长谢展寰接受电台访问表示,本港的废物量在2021年达到顶峰,由2021年每日人均弃置量达1.53公斤,下跌6%至2023年的1.44公斤,其中2023年的家居厨馀量更按年减少超过12%。而固体废物回收率曾有长时间不断下降,2020年回收物总量低至153.8万吨,但2023年的回收量已增加至196.8万吨,较2020年上升28%。谢指出,现时本港废物量仍然较高,但已扭转20多年来废物弃置量不断增加的趋势,认为社会已逐步建立环保及分类回收的气氛及文化,应把握时机。
    对于当局去年宣布暂缓实施垃圾收费,谢表示,公共回收物收集点由2023年底180个,至去年约500个,增加约60%,而去年厨馀回收量亦按年上升近70%,当中家居厨馀回收量上升逾8倍。推行垃圾收费需要整个社会共识及支持,当局会继续评核社会的意见,年中向立法会汇报。
    谢称,今年会继续加强推动源头减废,回收点会增加至800个,厨馀收集点亦会增加至1,500个,因应公共屋邨对厨馀回收桶的需求,期望在明年达致“一座一桶”目标。另外,会增加宣传力度,同时研究“绿绿赏”电子积分计划,可换取超级市场购物券或港铁积分。
    谢续称,首阶段管制即弃塑胶的“走塑”新法例半年适应期过后,绝大部分商户已符合规例,不少市民也大幅改变习惯,在购买连锁餐厅外卖时,都不需要外卖餐具。今年上半年会就“生产者责任计划”的法律框架条例草案提交立法会,首阶段希望推行塑胶饮料容器的生产者责任制,自“入樽机先导计划”在2021年推出后,至今已回收1.5亿个胶樽,期望生产者责任制可以进一步鼓励市民回收胶樽,下一步亦计划推行电动车电池以及汽车轮胎等的责任制。
    至于本港首座转废为能设施I·PARK1,谢预料年底投入运作,去年12月亦已就第2座转废为能设施I·PARK2进行招标,目标在2035年前,停止以堆填区处理垃圾。如果市民改变习惯,减少废物量、增加回收量,本港不需要兴建第3座转废为能设施,节省社会成本。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