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當局指現時本港有1.2萬個名額,引進了約9,000個外勞。
政府指現時本港建造業人力預測在2023至2027年出現顯著短缺,而且出現技術工人老齡化問題,未來數年人數需求仍然殷切。有議員指輸入外勞名額未用盡,參考工資中位數有「做了水魚的感覺」,建議可按照市價聘請外勞,當中差價用作成立基金培訓本地人才。
議員劉國勳今日(24日)在立法會「研究工務工程效益成本管理小組委員會」上關注勞工生產力及水平下跌問題,又指出現時輸入外勞名額未用盡。他指業界認為可以將外勞比例由1:2提升至1:4,但認為可以將聘請的主導權交給承建商。
他續稱,參考工資中位數有「做了水魚的感覺」,舉例澳門只需支付1.5萬港元,但本港需要支付3萬港元。他建議認為可以按照市價聘請外勞,當中差價用作成立基金培訓本地人才,別讓中介賺取差價。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解釋,推行並制訂計劃細節時時獲業界認同,政府有嚴謹審批,現時本港有1.2萬個名額,引進了約9,000個外勞,認為現時尚有空間聘請外勞,需要適時檢視措施。
議員陸瀚民關注女性參與建造業的情況,指技術員工不是太多,關注相關課程的成效。他又指聘用女性時,或要考慮女性專用空間等配套。
劉俊傑指行業男性參與較多,認為部分需要心思細密的工作也適合女性。他說要配合婦女兼顧家庭的時間,油漆、平水及「唧膠」等工作體力要求較少,或適合她們。他說部分包商表示願意聘用婦女,未來會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