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研究揭辅导人员实践愈多愈熟练 助促进家校社工作

    新聞觀看次數:1k
    香港時間
    03月16日(日) 16:08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机构建议探索及扩展在学校实践以家庭为本的辅导服务。
    有机构进行研究探索目前学校辅导工作人员在应用家校社合作的状况,今日(16日)发布结果,发现若果辅导人员实践愈多,则愈熟练,对于促进家校社工作是有帮助。有学者认为,精神健康是青少年正向成长,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关键。研究机构则建议,探索及扩展在学校实践以家庭为本的辅导服务,例如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发展外展到校家庭服务等。
    香港婚姻及家庭治疗协会早前向全港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发放问卷,研究目前学校辅导工作人员在应用家校社合作的状况,及他们如何使用系统模式来协助学生处理精神健康方面的挑战,总共收集到110份回应,当中包括辅导老师、心理学家、社工、辅导员等,其工作地点30%为小学和63%为中学,79%有参加过家庭治疗或系统介入相关培训。
    结果显示,辅导人员的家校社参与频率和自我效能感会因为该人员是否有参与过与家庭治疗或系统理论相关的训练而有差异。另外,辅导人员对于实践家校社的障碍,以及对于建立家校社合作的信心,这两者会影响到他们的家校社的参与频率,依家校社的参与频率直接影响到家校社工作的自我效能感。换句话说,若辅导人员实践愈多,则愈熟练,对于促进家校社工作是有帮助;不过若他们认为实践家校社的障碍很多,又对于建立家校社合作的信心低的话,则会很少实践,同样会降低了家校社参与的自我效能感。
    相关研究亦对造成实践家校社合作的障碍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障碍包括,家长认为处理孩子问题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与辅导员的文化不同、家长太忙没有时间参与学校事务及学校与家长对孩子问题有不同的看法等。机构建议,可减少前线辅导实践者遇到的障碍,从而建立“参与自我效能感”,举例指可探索及扩展在学校实践以家庭为本的辅导服务,如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发展外展到校家庭服务;同时可促进前线辅导实践者建立家校合作的信心,例如发展辅导工作者和家长及老师建立信作的工作关系的策略,包括认识学校运作,主动沟通等。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及系主任崔永康表示,精神健康是青少年正向成长,与追求美好生活的关键;而保障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任务。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