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视频观看次数: 29.7k

保护双脚要从选择合适鞋履做起。有网民分享自己贪便宜,在日本买了比自己尺码小的断码鞋,强忍脚痛穿上,大半年后发现脚掌骨有异样。有骨科专科医生分析,若鞋码不合脚,会引致发炎疼痛,严重会令脚趾骨因长期受压,产生压力性骨折。他提到穿鞋太松动并非好事,易导致足底筋膜炎,或运动时增加脚踝扭伤风险。糖尿病患者勿穿太紧的鞋子,因其难以察觉疼痛,容易出现缺血溃疡。有专家建议选择鞋款时就必须配合脚的阔度,鞋底亦非愈软愈好。
骨科专科医生袁智斌表示,当走路时脚的平均受力位置是脚跟、拇趾,以及第5只脚趾,好像一个三角形受力就最平均,但当“夹实”脚掌走路,脚形就会变化,最平衡的状态就会受影响,若脚趾长时间被夹着,一边韧带会被挤压,令脚趾变形,亦因此会多了受力位,该处会长茧、疼痛。关节附近的滑囊、滑膜长期受到不正常的压力,就会发炎、疼痛。
袁引述最极端例子指,有病人体重较高,负重厉害,脚形又因鞋子设计不合适,令到脚趾骨长期受压,产生微骨折,但因每天走路,脚趾骨不断痊愈再受伤,长期出现压力性骨折,经过长年累月致骨头受损,所以骨头复原较慢,一般骨头复原需要两、三个月,压力性骨折可能需要五、六个月。
儿童或老人家亦要特别注意鞋码,袁智斌指,儿童在生长过程中,脚受鞋码所限,脚骨迁就鞋的尺寸生长,骨头就会长期变形,骨头生长时间一般与青春期脗合,女生大概16岁、男生大概18岁,骨头会停止生长,之后骨头就会较难导致变形。而老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因为他们受糖尿病影响,感官神经变差,所以若鞋码太小,他们亦难以察觉,穿着时就会迫紧脚部,一般人觉得疼痛就不会穿上或更换鞋,但患者不察觉,最终可能会导致某些组织缺血、出现溃疡。
香港足科矫形师学会会长李家伟指,通常一般最笼统的穿法是,穿鞋后将脚趾移到鞋最前,站立时脚趾不可以屈曲,然后在鞋笼最后位置,可以放入大约半只至一只手指位。除了鞋码 ,亦要留意阔度,部分窄脚形人士不可以选择太阔的鞋款,相反阔脚形亦不可以选择太窄鞋款,因为会令脚趾受压致变形,而有部分鞋款的同一个鞋码会有不同阔度,所以选择鞋款时必须配合脚的阔度。
李又提醒,鞋底并非愈软愈好,尤其有患脚痛人士,踏上软软的表面第一个感觉会很舒服,但因为鞋底太软会不够稳定,以及承托力不足够,长时间穿上,肌肉就要用更多力量将脚稳定,很容易有肌肉疲劳,关节劳损亦会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