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视频观看次数: 34.8k

消息指政府最快將於本月底公布公營醫療收費調整方案。急症室收費方面,緊急個案全免或減免,非緊急收費180元以上,更可能加至與現時私家診所收費睇齊;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項目亦很大機會逐項增加收費。政府財赤,官僚開源無能,又不肯減薪,節流只識向市民埋手,貧苦弱勢社群很大機會因此延醫。公院收費增加,派藥縮皮、醫療事故爆不停,諷刺的是醫管局肥上瘦下,高層出名高薪,節流卻永遠動不到他們一根毛髮,難道這就是高官說的「增添市民幸福感」嗎?今集《功夫茶》探討相關事件。
公營醫療收費樣樣加,負責「吹風」的吹噓說「價格是可負擔的水平」,又有消息指調整收費的同時,政府亦會加大「安全網」,包括放寬入息資產審查,甚至說連中產人士若需要接受昂貴的藥械治療,亦可獲資助,大派定心丸。不過,不少關注病人權益組織已經表示擔心,增加收費會加劇中下夾心階層及基層的經濟壓力,同時會降低病人求醫意欲,尤其是收入較低、需要經常覆診的慢性病人。本港面對財赤,但一班薪俸待遇高、開源能力又「冇計」的港產官僚,面對社會大眾要求高官、議員、公務員齊齊減薪,與市民共度時艱,不過他們以凍薪來輕輕帶過。
公院急症室現時不論求診者緊急程度,每次診症一般劃一收費180元,消息指稍後將會按緊急程度調整收費,危殆或危急會免費,而緊急、次緊急及非緊急則會加價。據了解,新收費可能加至跟現時私家診所差不多的水平。對於急症室擬兩級收費,有醫學會代表說,有助減少「求方便」的病人。當然亦有市民濫用急症室服務,正如一本探討「香港醫療制度是否壞咗呀」的書,訪問曾做過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院長的黃金月教授,她指「外國人病了例如感冒,其實不會立即看醫生,會先做一些症狀管理,不行的話會去護士診所,再有需要才看醫生。」書的小標題形容「香港人太習慣睇醫生」。另外,書中亦引述有醫護指,有些人去急症室求醫,到頭來原來只是血壓有點高,並未有其他病痛。
2017年6月公院急症室調整收費,當時由100元加至180元。不過,據資料顯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急症室求診人次,與收費調整前的同期比較,整體急症室的求診人次只下跌了約4.4%。急症室加價就如「鹽罌放米」,被震走的從來不是那班經濟狀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人,而是嚇怕了一班捉襟見肘的弱勢社群。有關注病人權益組織稱,擔心公營醫療這樣加價,患者會延醫,貧苦大眾會因為經濟欠佳選擇「死頂」。坦白說,急症室收費一日不加至比私家診所貴,對於那些「只是血壓有點高」、不是太有錢但有一點點錢人士,他們是依然會「太習慣睇急症室」。問題核心是,急症室應不應該接納非急症,而不是只知加價。
除了加價,醫管局由3月24日起,改為每次最多只會向普通科門診、專科門診及出院病人配發24周藥物,希望「減少浪費,避免藥餘」,據說估計每年可節省數千萬元。審計署曾有報告批評醫管局,藥單所發藥物的平均可用日數普遍持續增加,在2011/12至2015/16年度,專科門診的平均給藥日數由76.4增至84.2日。審計報告狠批醫管局沒有就藥物的浪費程度作出評估,以便採取適當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在公營醫療收費加價時,醫療事故爆不停,醫管局一班高薪高層又應否作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