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當局指醫療收費改革重點改變病人習慣 財政儲備可支持費用寬減

    新聞觀看次數:2.4k
    香港時間
    03月25日(二) 17:0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急症室第一、二類病人若被收費,會獲安排退款。(黃仲民攝)
    1/2
    政府今日(25日)公布醫療收費改革安排。衞生部門發言人表示,由於收費調整某程度上會改變市民使用醫療服務的習慣,例如急症室等,及後會檢視有關改變,故暫未有具體推算服務減少或增加的人數。他續指,首階段措施於2026年實施後,預計改變服務收費會額外多收約30億港元。而政府的財政儲備足夠支持1萬港元封頂、放寬醫療費用減免、資助自費藥物等項目,即使收少過30億、多過30億亦「無所謂」,形容改革重點是病人的習慣改變,政府不會有財務壓力 。
    發言人解釋,政府目標於5年時間內將資助降至9成,預計明年1月1日實施首階段改革後,整體資助額為94%,兩年後會再檢討。他又提到,未來的1萬港元收費上限需要申請,病人使用滿1萬港元後,可向醫管局申請,醫管局會計算病人使用服務的全年總開支,若收多於1萬港元會退,而未收則不會收取。每年要去到1萬元醫療費用的病人,絕大部分是重症十病,例如急性中風病人入院後,多數要住急症病房,再轉康服病房,亦可能要做物理治療,又要定期到專科門診覆診、定期電腦掃描等,便會超1萬元,希望透過機制保障病人不致「大病致貧」,預計共7萬人受惠。
    至於醫療費用減免,醫管局發言人指,目前減免機制評估準以家庭為單位,病人經醫務社工或社工轉介,可一次過或於指定期(最長1年)內有效,而65歲以下人士的醫療費用減免亦不包括偶發性普通科門診服務。而新機制下,保障範圍由原來的入息中位數50%獲全額減免、75%獲部分減免,改為入息中位數的75%獲全額減免、50%以下則獲部分減免。至於資產限額,則會改為按公屋申請的限額而定。另外,有關寬限的最長有效期,由12個月延至18個月,當局預計亦會將同一家庭的成員一併處理,以減輕審理程序。
    另外,醫管局病人符合條件下,在醫生轉介至醫務社工後,可獲撒瑪莉亞基金提供藥物資助,而新安排下亦會擴大資助範圍。在原先安排下會考慮病人的每年可動用財務資源(adfr),即「全年收入x 100% + 總資產的50%」,再乘以分擔比例,最高為20%,若持續申請,「全年收入」會改為「x80%」。而現時的新安排下,則直接改為「全年收入x 80% + 總資產的50%」,而分擔比例最高為10%,若持續申請,「全年收入」項目會進一步降至60%,而分擔比例亦會收為5%。安排實施後,會在「Ha go」程式中顯示申請進度。
    衞生部門發言人指,寬減安排是互相配合措施,最貧窮的市民,例如正領取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的病人會獲醫療費用減免保障;而收入稍高於基層的市民,亦可獲擴大的減免機制;而收入較高的病人,會透過例如撒瑪利亞基金擴大後的安全網,資助購買自費藥物,避免「大病致貧」。他又指,現時醫費豁免的合資格人士約有30萬,其中約有一至兩萬人有申請豁免,而範圍擴大後,預計合資格人士有140萬人,而當中申請人數暫未有估算,但預料會有所上升。
    新收費安排實施後,第一、二類病人若被收費,會獲安排退款,而當局亦考慮將特別退款安排恒常化,但亦可能會扣減「分流費」。衞生部門又指,未來當局會將「普通科門診」及「家庭醫學專科」整合,或納入基層醫療項目,主力照顧低下階層及弱勢社群,而其他有一定負擔能力的輕症病人,則可使用社區醫療服務及向私人家庭醫生求診。
    醫療收費改革首階段措施於2026年實施。(黃仲民攝)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