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1/2
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今日(1日)通过政府建议在尖沙咀的天文台总部副楼兴建计划,涉款6.345亿港元,并且不建议财委会进一步讨论。有议员质疑副楼能否就极端天气作准确预测,又指天文台是否一定不能搬迁,当局回应指搬迁须符合世界气象组织的要求,但以香港的情况来看,做到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政府会物色其他地方,迁移天文台的非核心业务。
位于尖沙咀的天文台总部在现有露天停车场及其附近位置兴建副楼,以加强天文台的服务,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下愈趋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拟议工程计划的用地位于天文台总部现有露天停车场及其附近位置,占地约4,000平方米,用以兴建1座楼高4层的副楼及进行相关工程,目标约4年内完工。
议员林振升关注气象预测的精准度的成本效益,指近年的极端天气似乎难以精准测量;他指有关地段虽位于山坡,但仍属尖沙咀的商业地段,质疑“百年监测站”是否一定不能搬迁?毕竟世界各地都有百年监测站,有些曾搬迁的亦可继续保有“百年”称号。
他又指兴建的副楼预计只使用20年,政府是否该及早规划,趁北部都会区规划还有一些空间,物色更大的地方好未来几十年都可以有足够的地方,还是继续死守在尖沙咀?议员林筱鲁关注地基和施工时间表,以及影响建筑开支的因素。
环境及生态局副局长黄淑娴回应称,天文台副楼项目可应付极端天气,让有关工作更加到位,亦可配合区域和国际合作。天文台作为百年监测站已有140年历史,是国际上硕果仅存的,而气象监测站的搬迁必须符合世界气象组织的要求,如不能影响气候的时间序列数据和观测站气候特征变化,以香港的情况来看,要做到不影响上述两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她又指尖沙咀的地段本身是一个法定古迹,还有很多树木,释放出来的发展用途不大。
天文台台长陈栢纬指兴建副楼目的主要是针对极端天气,有关工作目前仍未能够满足市民需要,希望可以做到早1日,甚至早几天预报,比较显著的天气如大雨或狂风之类到, 而要达到此目的,气象观测的手段要多,然而有关资料和硬体需要地方处理,所以副楼是必需的。
他续称,现时是根据科技来做规划,副楼是把天文台一些最核心的业务,包括支援预报的服务及警报的服务,以及把一些讯息预警与预告发放等最核心的部分留在尖沙咀总部,非核心业务放置在其他地方,但副楼本身是应对最核心的业务。
建筑署总工程策划经理韦美华表示,副楼地基工程会考虑嵌入岩石工字钢桩,预算工期约6个月,上盖工程约4个月,因安装额外的屋宇装备和需要24小时无间断稳定运作,故造价相较一般办公室要高。黄淑娴补充,因天文台本身安放了一些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基打桩工程的施工须尽量减少影响,因此亦会牵涉额外成本。

天文台副楼楼高4层,目标约4年内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