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勞工界翻商界議員舊帳 擴大輸入外勞計劃後就忘掉工資中位數

    新聞觀看次數:2.8k
    香港時間
    04月03日(四) 11:2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不少議員憂輸入外勞影響本地工人就業。
    勞工界議員周小松今日(3日)在立法會有關辯論優化輸入人力措施的議員議案上發言,表明反對原議案,事關由2023年中至今已輸入逾75000個外勞,單是「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就輸入51,000人。而大量輸入外勞對本地工友的影響亦逐漸浮現,不滿的聲音也都愈來愈多。好多公司輸入外勞後,第一時間就削減外判合約員工,機場外判員工就是受害者之一。
    他指部分僱主在輸入外勞後人手過剩,炒人就先向本地人開刀,當市民被炒魷魚,但看到外勞繼續開工,甚至做了自己的工作,如此現象是否該繼續下去?希望政府不要再天真地相信,當人手足夠時只會先遣散外勞而保留港人職位。
    飲食業界工會曾向他反映,很多餐廳酒樓的廚房部,都有外勞擔當主力,只僱用小量的本地長工、兼職或替工。他指本地廚師從一年前開始已經出現求職困難,要找一份穩定的全職工作就更困難,工資亦愈壓愈低。以零售業為例,根據統計處的數據,近年職位空缺持續減少,2024年底只得3800個,按年大跌30%,較2018年底的空缺高峰8700個,可謂大幅縮減,而住宿及膳食服務空缺的情況亦類似。他指在擴大輸入外勞之後,基層勞工即使仍在職場,也可能被迫轉行,或者投身厭惡性工作,不但就業降級,工資也少一截。
    他續指,兩年前邵家輝在提出議案發言時就明確指出,有工資中位數的規定才不會令業內的工資降低,確保僱主優先聘用本地勞工,還指出若果聘請月薪3、4,000港元的外勞來港工作,必然會拉低本地人的工資,故希望每個行業聘請外勞時,都以行業的工資中位數來聘請。言猶在耳,當擴大輸入外勞計劃米已成炊,就把工資中位數的作用忘記得一乾二淨!
    他強調工資中位數的規定是輸入外勞政策的重要支柱,是輸入外勞政策下保護本地工人的最後防線,沒有任何可檢討的餘地,香港的勞動力問題長遠是要靠本地人來維持,一方面要加強釋放本地勞動力,特別是鼓勵中高齡人士和婦女重投職場,同時通過推動職專教育培訓更多技術人才。
    議員嚴剛指目前外勞工資需要參照行業工資中位數水平的規定,做法雖保障本地勞工權益,但一定程度上導致聘用外勞成本變得僵化,限制企業招聘和人事策略的靈活性。他建議借鑑新加坡經驗,檢討對於輸入勞工的工資不得少於工資中位數的限制,改為徵收外勞稅,如此既可以降低勞動力成本,又可以確保輸入外勞不會嚴重拉低本地人的工資水平,同時能夠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可謂一舉三得。
    具工會背景的議員陳穎欣指很多人會引用新加坡為例子,然而當地的勞動情況跟香港不同,他們的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高達6成以上的,而香港女性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只是52.2%。新加坡的女性勞動人口參與度比較高,原因是有比較完備的婦女就業政策措施,去年更為彈性工作安排權利立法。她認為做法值得參考,希望可以保障本地員工的優先就業。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