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妝前底霜驗出可致癌成分 專家教路減低中招風險

    2025年04月07日 19:2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消費者委員會上月17日公布,檢視市面37款妝前底霜,發現20款標榜具防曬功能的樣本中,有17款顯示含有可能干擾內分泌的防曬成分EHMC,可能增加罹患乳癌或者睾丸癌風險。有學者向《東呼即應》表示,EHMC有機會對青春期發育、生殖系統有負面影響,建議避免或減少使用,又或使用含有物理性紫外線過濾劑的妝前底霜作替代品。化妝師則稱,妝前底霜以往是為了隔開化妝品,避免皮膚直接接觸粉底,坊間有人喜歡使用具遮瑕作用的「BB霜」或「CC霜」作替代,提醒不要一下子塗太多。
    消委會早前指,市面的妝前底霜有3種需要慎防的成分,包括EHMC、胡莫柳酯和奧克立林。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食品及健康科學學系講師吳詩穎表示,EHMC(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據歐盟研究指出,具有雌激素活性和低量的抗雄激素活性,而這些活性不僅有機會影響賀爾蒙水準,或者干擾內分泌之餘,亦有機會對青春期發育甚至生殖系統有負面影響。吳又稱,嚴重的話,有機會增加激素相關的癌症,例如乳癌、睾丸癌。
    胡莫柳酯由於其脂溶性結構,容易滲透在皮膚中或積聚在人體的脂肪組織中,這個過程中就有機會干擾雌激素和甲狀腺激素平衡,有機會大大加劇甲狀腺功能低下的風險。對孕婦而言,或影響胎兒的腦部神經發育,對智力、成長發展或有很大影響。奧克立林在紫外光下很容易分解,一分解就會演變成另一種化學物質二苯甲酮,如果皮膚大量吸收二苯甲酮,有機會導致產生過敏,例如痕癢、泛紅、紅腫或濕疹等。這個物質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界定為屬於2B級, 即是可能致癌物。
    吳續稱,除減少化妝外,市民可以盡量選擇,含有物理性紫外線過濾劑的妝前底霜作為替代品,通常是一些天然礦物質包括氧化鋅或二氧化鈦,只會在皮膚表面直接反射紫外線,皮膚不會吸收這些成分。另外,吳表示,劑量決定毒性,所以要避免長期全身大量塗抹,如果已經使用含慎用成分的妝前底霜,就不要再用含同類成分的粉底、唇膏等,以免超出安全攝入量。
    資深專業化妝師Mandy Yim表示,以前妝前底霜的原意是隔離化妝品,所以也叫隔離霜,讓皮膚不會直接接觸粉底。不過,隨着時代轉變,現時的隔離霜或者妝前底霜,其功能大致分為控油或保濕,為底妝做好更完美的基礎,讓妝容更加貼服持久。坊間亦有「BB霜」或「CC霜」選擇,這類產品集多功能於一身,例如自然均匀提亮膚色、輕度遮瑕亦包括防曬效果,可以獨立使用或之後再上粉底。「BB霜」或「CC霜」比起一般妝前底霜,遮瑕度相對較高,甚至有光澤貼服妝容效果,而相對不着重控油效果,使用這類產品都比較方便,基本上可以用手指都可以推勻,最重要留意分量,不要一下子取太多放在臉上。化妝師提醒,如果真的有不均匀情況,亦可配合粉撲使用,上完這類替代產品後,亦可按個人需要再繼續遮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