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東方日報A1:飲水過錳 可致不育腦殘

    新聞觀看次數:42.8k
    香港時間
    04月24日(四) 03: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1/7
    俗語有云禍從口出,但禍從水入更難防!水務署昨日公布,根據專家顧問檢討結果和建議更新及調整「恒常食水檢測計劃」操作,包括加入「錳」、「柱孢藻毒素」和「石房蛤毒素」3個新參數等,措施今年6月起實施。換言之,屆時將會定期從多個目標處取樣監察,避免食水被上述礦物質及毒素污染而威脅市民健康。有專家指出,錳屬於重金屬,會在體內累積,至一定程度會影響人類神經系統,亦會對兒童腦部發展造成影響。有醫生則指,新加入兩項毒素的毒性亦很強,若情況嚴重更可致死。
    水務署昨還公布,將擴大對現有參數「微囊藻毒素」的涵蓋範圍;將現有的「四氯乙烯」及「鈾」從恒常檢測名單中剔除,轉納「監察名單」;另外,將停止「水質監測優化計劃」中對「銻」的檢測。有關建議已提交食水安全諮詢委員會並獲接納。
    「恒常食水檢測計劃」是水務署每日至每月一次,從本港集水區、水塘、濾水廠,以及例如商場、社區設施等地方的公眾水龍頭,抽取水樣本作測試,相關的食水參數按照世界衞生組織的《準則》而訂立。今次新加入3項參數,亦是按照世衞最新的《準則》而提出。
    環境科學學人梁浩文表示,錳(Manganese)對人體的影響與鉛(Lead)相似,若水中含有此類重金屬,人體吸收後無法透過血液系統將重金屬隔走,導致錳在細胞中不斷累積,出現「生物累積」情況,且錳無色無味,累積到某一程度才產生影響,例如導致小朋友的腦部受損、大人神經傳遞能力變差等。
    家庭醫生關嘉美亦指,錳是天然的礦物金屬,常見於泥土及水中。除了飲用受污染的水,若進食大量豆類、堅果類,或者飲過量茶、從事燒焊或鋼鐵製造工作等人士,亦可能攝取到很多高濃度的錳。若錳攝取過量,可影響神經系統,導致行動緩慢、變得「好論盡」,甚至令生育能力下降,而兒童亦可能出現學習力、記憶力下降等問題。
    至於今次納入監察的兩個毒素,美國疾控中心(CDC)今年2月亦曾發文,講及淡水中「有害藻華」(Algal Bloom)對人體的影響,其中提到「柱孢藻毒素」、「石房蛤毒素」均是由「藍綠菌」(Cyanobacteria,又稱「藍藻」)所產生,前者是一種肝、腎毒素,可引致頭痛、發燒、嘔吐及血性腹瀉;而後者則是神經毒素,攝取後都會引致肌肉抽搐,高劑量毒素更可導致「漸進性肌肉麻痹」。
    關嘉美表示,該兩項毒素均會出現在受污染的水中,可能與全球暖化導致的藻類增生有關,「柱孢藻毒素」毒性很強,可導致細胞壞死,影響脾、腎、膀胱等,且具有高水溶性,淨水過程中亦較難消除。而「石房蛤毒素」則會通過食物鏈在貝類體內聚集,屬於麻痹性貝類毒素,是「好毒嘅神經毒素」。若人類攝取過量,會影響神經系統,可引致口唇、口腔及舌頭疼痛,甚至呼吸困難,嚴重者更可能會死亡。
    家庭醫生林永和強調,錳是人體所需的元素之一,但若過量可對大腦造成傷害,影響神經系統,甚至出現「錳中毒」,亦可能出現類似柏金遜症的症狀。而除了水質污染問題之,平日的餐具,包括不銹鋼飲管或廚具等,亦可能釋出錳。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
    水務署更新檢測名單,對食水進行檢驗。
    水務署抽取水樣本作進一步測試,包括濾水廠。
    馬鞍山屋苑曾揭「食水變黃」。
    「恒常食水檢測計劃」會於水塘抽樣本測試。
    全球暖化導致的藻類增生,產生毒素污染水源。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