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歇水邊:公民缺道德 生活少倫理-國安民 醒吾科大兩岸中心主任
201411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感慨青少年道德崩解同時,應恢復「公民與道德」及「生活與倫理」教育的重要性。
台北市刑警薛貞國遭圍毆致死案偵結起訴,檢查官對犯案青少年求處極重之刑。再往前推,今年5月大學生鄭捷於台北捷運隨機殺人悲劇,也因提訊再度躍登新聞版面。聚眾殺警與隨機殺人,不僅造成社會恐慌,也顯現出日趨嚴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前者僅因小小紛爭,即逞兇鬥狠、毆人致死,涉案者甚至不認識被害人;後者則因人格扭曲發展而衍生偏激行為。小至捷運霸位、大致聚眾殺人,檢視層出不窮、匪夷所思的青少年罪行,不禁要問:「這個社會怎會了?」在歸咎情緒管控、心理因素外,兼負青少年社會化學習及品格教化重任之教育工作應有環節出問題!
日前與大學生閒談,得知以往國小的「生活與倫理」及國中的「公民與道德」兩門課程名稱早已不復存。進一步瞭解才知自實施九年一貫教育後,國民中小學所有課程均統包在七大學習領域中。其中國小「生活與倫理」這門課被改成「生活」;國中之「公民與道德」課程也被改成「公民」。以往國小每週有一節「生活與倫理」,每天有20分鐘導師時間搭配推動倫理教育。國中也有「公民與道德」及導師機制來教導生活及品德教育。當這兩門課程廢除後,老師被要求用其他領域來融入品格教育。由於主政者不重視道德教育,加上升學主義掛帥,國民中小學品格教育早已名存實亡。
可以這麼說,現行中小學品格教育課程是「公民缺道德、生活少倫理」,許多老師自嘲辦的是「缺德的教育」。專家學者疾呼欲培育健全國民,重振富而好禮的社會,首應恢復國小「生活與倫理」及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生活與倫理」除涉及生活教育外,更負責家庭倫理、學校倫理與社會倫理教育。「公民與道德」包括生活規範與基本道德兩部分,旨在強化學子於行為、習慣、態度方面的指導,著重於從生活實踐中養成良好的品德。雖然,教育當局在課程規畫中,一再強調並未偏廢倫理與道德教育,但當這「倫理」、「道德」在課程名稱消失後,教育效果必會大打折扣,從小不教禮義廉恥,成長後道德淪喪也不足為奇。
從課程安排看,現行教學早與道德教育脫鈎。國中公民課已改為單純考試科目,每周平均1.5小時課程要兼顧複雜題庫教材,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與同學論述基本價值觀及道德情操。在缺乏行為指導與道德規範的教育背景下,學校不再強調在家孝悌謙和、在校尊師重道等傳統價值,道德規範被物質利誘取代,加上追求自由化發展風氣下,個人主義高度擴張,品格教育已被碎片化而缺乏具體方向和長遠目標指引。也因此,以往課堂耳提面命的正義、尊重、寬恕、友愛、和平與同理心等品德課程早已蕩然無存,不守法與匹夫之勇反倒在殺警案及鄭捷案中表露無遺。
法國經濟學大師、全球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托瑪.皮凱提日前應邀來台演說,提出「教育」是解決不公平社會問題的重要關鍵。事實上,教育也是解決當前社會暴力與亂象的根源。當我們的教育不再彰顯禮義廉恥,不再強調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年輕世代追求的是欠缺道德規範、甚至人格扭曲的自我實現,終而引爆各種想像不到的罪行。感慨青少年道德崩解同時,仍要強調恢復國中小「公民與道德」及「生活與倫理」教育的重要性。相信惟有如此,才能重塑傳統道德,恢復富而好禮之社會,重現合乎正道的個人與社會價值觀,青少年逾距行為也才能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