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軍潛望鏡:潛艦國造的一則小插曲-王志鵬 備役海軍上校

    201601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無論藍綠兩黨都喜歡用「最後一哩路」一詞,但就「潛艦國造」,連開始的「第一哩路」都沒有,何來未來最後一哩呢?
    近期的資訊:大陸向俄羅斯買武器,從中仿製,導致俄羅斯不想賣最先進的蘇-30MK2(蘇27改良版);2014年自以色列進口用於空對空飛彈導引頭的Ricor低溫微型冷卻器;大陸首艘自行建造的航空母艦,可能在今年12月26日下水;大陸試飛中心某新型超高音速驗證機試飛成功,速度可能高達5馬赫以上;9月1日外媒指出,大陸正在研發一種超音速潛艇技術(稱為超空化);近期在直升機的螺旋槳技術也取得新的突破,鑽研「無軸承旋翼技術」超過十年,掌握了螺旋槳最恰到好處的「振動值」,完成了「十字開槽」的複雜設計,達成第四代直升機的先進螺旋槳技術並試飛成功;而新型潛艇靜音技術也已經有所突破。回顧大陸近二十年的軍事發展,由外購轉入仿製成山寨版,再由仿製進步到自製研發,再由研發朝向技術突破,此「三階段」策略促使解放軍軍備的快速進步。
    這一連串也讓我想起過去潛艦國造的一則小插曲,值得思考和反省;2001年美國總統小布希同意出售台灣柴電潛艦之時,當時大陸潛艦部隊的能力,主要在於自俄羅斯購買的4艘KILO級潛艦,前二艘為舊型的877EKM級於1995年2月和11月交付,後兩艘為較先進的636級於1997年底和1998年10月交付;其次是039型宋級潛艇,這是大陸自行研製的第二代常規潛艇(約80%),第一艘320號於1994年5月在武漢青山船廠下水,1995年8月開始海上測試,於1996年5月交付解放軍海軍使用,1998-1999年才完成潛射飛彈艦試射(C-801和C-802反艦飛彈),之後共建造十餘艘;然而隨著2004年開始朝完全自製第三代新型元級潛艇,自研發到量產,並配備「絕氣推進動力系統」(AIP),宋級潛艇遂陸續除役,至今已僅剩二艘。
    反觀台灣,自2001年至2009年此期間,並非沒有機會進行潛艦國造,其中的一個選項就是以現有的「劍龍級」潛艦藍圖進行仿製建造,原因在於我們擁有完整的藍圖和豐富熟悉的維修技術。然而一開始這個選項就有些困難和限制必須克服獲突破,它既存在技術層面也有法律層面;就法律層面,由於海軍與荷蘭原船廠之合約規範,所提供之藍圖係作為維修之用,不得轉為建造之用,因此必須獲得原廠場的同意;此外就技術層面,由於所擁有完整的藍圖係「維修藍圖」,並非「建造藍圖」,此二者有些差異性。但這二個問題並非不能夠突破,首先就藍圖的技術問題,在美國的協助之下,並沒有太大的困難(只是必須需花錢和花時間,但一年即可完成),就合約部分,由於該合約並非「軍售」合約,而是國際「商售」合約,因此尤其解釋(或耍賴)空間,就算未來原廠真打起商業官司,也將曠日廢時;何況誰料的到未來原廠還存在與否(倒閉、被收購或併購),因此關鍵就在於「下定決心做」;不過,令人遺憾的事,就是沒有人下決心,因此也就致使一個契機稍縱即逝,延宕至今已近二十年。
    近日,我駐美軍事代表團團長楊大偉少將於2015年12月2日應邀在華府智庫「2049計畫協會」舉辦「台灣未來的潛艦計畫」研討會議中最後發表了10分鐘的演說,楊少將演說內容主要仍強調台灣需邀新的潛艦,當然希望有美國或其他友邦協助支持,但如果沒有任何有效的協助,台灣仍會積極進行自製。對此,媒體報導標題為:「我駐美海軍少將疾呼,台灣潛艦亟需替換」,而中國時報報導標題則為:「我海軍將領:我們一定會有新潛艦 管你美國賣不賣!」
    近期有朋友問我為何鮮少再看到我談論有關「潛艦國造」的文章,我內心想我過去還談得少嗎?已經是到了不想多談的地步。
    在2001年美國同意出售台灣八艘潛艦執行「海星」計畫之前,我海軍就曾經規劃評估過自製潛艦的「海神」專案計畫,其評估結果就是「極為可行」。回顧2001年至2012年這近十年的潛艦政策發展,不能成事的主要原因有二個關鍵的層次:首先是,府方的政策支持,政府官方的政策不明確,隨著藍綠政黨的惡鬥忽左忽右,「軍售」與「國造」相互牽制拉扯,最後陷入泥澇中;其次關鍵的就是缺乏「擔當」和「勇氣」,沒有一位前瞻的海軍將領願意下定決心「先做再說」,總是擔憂「風險」和「承擔」的問題;這與當年前參謀總長劉和謙上將下定決心承擔建造八艘「劍龍級」潛艦的計畫風險,真是差之千里!近期媒體報導,海軍能夠購買日本「蒼龍級」潛艦,我內心想「真是他Х的在做白日夢」,在等個十年吧!此外,無論藍綠兩黨都喜歡用「最後一哩路」一詞,但就「潛艦國造」,連開始的「第一哩路」都沒有,何來未來最後一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