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不只災民!災後易致創傷後遺症 醫籲少看電視

    香港時間
    2018年02月08日(四) 19: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有精神科醫生表示,除了災民較容易留下心理陰影,救災者、普通民眾同樣有可能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宋江誠攝)
    花蓮地震過後,除了災民較容易留下心理陰影,救災者、普通民眾同樣有可能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出現情緒低落、容易受驚嚇等症狀。有精神科醫生建議,為有助心理健康,民眾應減少觀看相關地震報道,以抽離角色。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醫生張家銘周四(8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地震造成的衝擊短暫的,但災民要恢復原有生活則一段長時間,心理上有可能面臨「英勇期」、「蜜月期」、「幻滅期」、「再穩定期」4個階段。
    張家銘解釋,災民在災後第1至第2周會是英勇期,這時社會各界都密切關注拯救生還早,暫時忘記地震所帶來的痛苦。到了第3周至第4周就會是「蜜月期」,外界關懷不斷,災民能從中得到支持及協助。
    但在第4周開始後3至5年間的「幻滅期」,社會對事件的關心減退、物資撤離,災民會漸漸感到失落、痛苦、憤怒、憂鬱,此時社會要格外留意會否出現自殺潮。「幻滅期」後就是「再穩定期」,災民的心理從「接受」到「復原」,家園獲得重建,重新開始新生活。
    張家銘又指,重大災難過後,不只有災民受影響的,遇難者家屬、救災人員,甚至社會大眾都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影響,有可能在一個月內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會出現4個主要特徵,包括不斷回憶起災難的景象、主動會避免相關話題、情緒低落且自責、容易受驚嚇且焦躁不安。
    張家銘表示,如果出現上述症狀,患者應減少觀看相關報道,甚至關掉電視機以抽離角色,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讓生活恢復正常。如果相關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則可能演變成慢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影響社交及職業功能,導致憂鬱症、失眠等問題,務必儘快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