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首創封針療法的萬國蘭(紅圈示)是醫院兒童康復科始創人。(互聯網)
封針療法效用備受質疑,深陷風波的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下稱三附)兒童康復科已全面停診,醫院官網也刪除有關療法的所有內容。業界對該療法的醫學證據、療法療效及用藥,都存在不同觀點。有內地醫學分享網站調查顯示,逾7成醫生認為應取締該療法。
封針療法全稱「位點加穴位藥物注射療法」,是針灸的一種。三附兒童康復科創始人萬國蘭開創該療法的靈感,據報來自一篇外文醫學文章,內容指大腦脊髓損傷,如果不給予一定的強刺激,就不能出現明顯的療效。開始時,她利用雞、鴿進行動物實驗,後來在自己身上扎針試驗,經常弄得自己血流不止。1992年10月,她把這種新方法投入臨床使用。
萬國蘭研究治療腦癱的方法分為4個階段:首階段,萬國蘭等人採取針灸加按摩治療腦癱;1992年改以穴位藥物注射治療,對頭維、神庭、百會等傳統穴位注射維他命B1、B12加生理鹽水;第三階段,注射部位以傳統穴位為主,加上腰椎間隙。到1999年,則分別對頭和四肢進行藥物注射,頭部基本按照腦神經解剖及神經生理功能選擇位置,四肢大部分按局部肌肉功能選位,配少量傳統穴位。
據知,每次注射從頭部開始,繼而是後頸、四肢和腰部,每次要注射數十至近百針,為時約10分鐘,平均每35秒扎一針,每札4、5針換一支注射器。從她一篇回顧性論文稱,選取1997年至2002年該康復中心診治的381宗腦癱患兒,利用封針治療腦癱總有效率97.1%,無一出現副作用。
但據醫學分享網站「丁香園」上月25日發布針對封針療法的調查顯示,561名醫生中71.8%的人認為該療法沒有足夠證據,且傷害孩子,應堅決取締;25.4%的人認為可以再觀察;僅2.8%的人認為療法有效並表示支持。其中,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生胡杰表示,如果確認是腦癱病人,現在效果比較可靠的治療方案是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結合康復治療。
三附副院長、兒童康復科主任朱登納過去接受訪問時曾表示,封針療法循證醫學證據不高,將開展論證。醫院開展過臨床研究,也做過動物實驗,「但相對來說,設計的樣本量不夠大」。近日內媒再就封針療法提出採訪請求時,朱登納卻以「宣傳科統一回應」為由拒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