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中美科技战加剧,加上全球供应链重组,部分跨国企业近年改而将工厂由中国搬到亚洲其他国家。印度莫迪政府2020年也雄心勃勃推出所谓的“生产挂鈎激励计划”,由政府提供现金津贴,鼓励14个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在印度国内扩大生产。惟数年过去,制造业占印度经济的比重不升反降,据悉当局将不再延期这个规模高达230亿美元的制造业扶持计划。
印度至今仍未公布停止该项目,但该国制造业发展受阻,却是不争的事实。新德里政府透过设立工业区、提供奖励与优惠、扶植新创公司等措施,致力把印度发展为全球制造中心,过去几年在药品和手机生产行业确实略有成绩,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钢铁、纺织和太阳能电池板制造等其他行业,却依然未能挑战中国的龙头地位。
印度制造政策很大机会铩羽而归,除了因为中国凭借在制造业领域的完善产业链,令印度制造业难以抗衡,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印度的营商环境很一般。比方说,印度人口已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且年龄中位数不到30岁,劳动力充沛。然而,制造业的劳动力需要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印度工人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
我有朋友在印度孟买开工厂,据他反映,当地劳工法规既复杂又严格,外企在雇用员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很容易引发劳资纠纷;加上工会势力强大,频繁发动罢工,亦吓怕了不少外企。此外,印度采联邦制,地方政府对营商各有不同法规,企业需面临繁琐的流程,大大降低了营运效率。欧美国家一向视印度为民主理念相近的安全伙伴,可惜跨国企业都很现实,既然在印度很难赚到钱,自然不会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