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南區地區康健中心醫務顧問醫生林大邦教授指出,健康就是財富,鼓勵市民及早建立健康人生。(方偉堅攝)
1/4
【特約報道】家庭醫生作為個人和家庭尋求醫療服務的第一接觸點,是整個醫療體系中第一層醫療─基層醫療的主要服務提供者,提供個人化的基層醫療服務,並透過全面、持續的健康照顧,與病人建立長遠醫患關係。南區地區康健中心醫務顧問醫生林大邦教授指出,根據推算,本港65歲及以上人口在2039年將上升至252萬人,即每3人就有1名長者,認為慢性疾病相關的醫療服務和長期照顧需求亦會相應大增,鼓勵市民及早與家庭醫生建立長遠醫患關係,以預防慢性疾病,活得更健康。
家醫把關 減輕負擔
不少市民患病時只想起到急症室求醫,但林教授指未必每名病人都需要到醫院求診,因為有家庭醫生把關。他解釋:「除了治療常見疾病之外,家庭醫生亦會根據病人的症狀作出全面檢查,診斷患病原因,減輕病人及醫院的負擔。」林教授認為病人與家庭醫生建立長遠醫患關係非常重要,為此,政府在2022年底發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提出「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他續指家庭醫生診症時除了觀察病人症狀,更會考慮其過往病史、社交和工作,甚至心理健康問題等:「看診時不只是對症下藥,更能以人為本。」因此他鼓勵家庭中每位成員的健康都由同一個家庭醫生照顧,藉此獲得更全面及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此外,林教授強調家庭醫生的服務範圍更包括提供社區教育講座和篩查工作,找出區內潛在的慢性疾病患者,並推廣預防慢性疾病的重要性。
及早識別 預防慢病
政府於去年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簡稱「慢病共治計劃」),年滿45歲、沒有已被確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香港居民,可透過地區康健中心/站參加計劃,配對自選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會為參加者評估身體狀況,及安排接受政府資助的糖尿病和高血壓篩查化驗,其後會根據化驗結果協助他們制定健康管理方案。被診斷為血糖偏高,或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參加者會獲安排接受政府資助的診症及按臨床需要處方藥物。「慢病共治計劃」更特設達標獎勵,鼓勵市民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林教授指出約四成糖尿病和高血壓患者,因沒有進行定期身體檢查而不察覺自己患病,他謂:「『慢病共治計劃』可加強市民對家庭醫生的概念,亦可讓市民及早識別和預防慢性疾病,減少相關併發症。」但他強調,計劃目的並非建議大家年屆45歲才去配對家庭醫生,而是鼓勵市民從小便有一名固定的家庭醫生照顧其健康,由此建立長遠的醫患互信關係。
查詢電話:2157 0500

民可經任何一間地區康健中心/站參加「慢病共治計劃」。(方偉堅攝)

參加了「慢病共治計劃」的家庭醫生,會於其診所張貼專屬的「家庭醫生」及「慢病共治」標誌,方便市民識別。(客戶提供)

「慢病共治計劃」 網頁(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