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美兩國7月初各有重大慶典,領導人立場鮮明,確立了不可逆轉的世界政經百年變局,美國一邊聯合盟友,一邊企圖以經濟戰陰乾「頂心杉」,尤其俄羅斯,令中俄聯盟之勢甚明顯;同時變種病毒重創東南亞供應鏈,凸顯中國地位,意味中美零和爭霸開始!展望未來,有「印度神童」之稱的阿南德警告,全球恐亂到2040年,今年9月後股市有難;澳洲更悲,估衰到2060年。
【美輸出通脹打殘俄土巴西 東盟疫變遭撤資 堵中國外貿】
美國聯儲局面對萬物齊漲,仍矢言通脹僅暫時,繼續大印銀紙放水,等同向全球輸出通脹,加上金融炒作令通脹問題加劇,對新興經濟體傷害尤大,因這些經濟體尚未從疫情的打擊中復原,已被迫要加息壓抑通脹。不僅如此,隨着印度變種病毒Delta擴散,令缺乏疫苗的東南亞經濟體,主要是東盟成員國,面對新一輪外資撤離。多個新興經濟體被陰乾,恰巧也是中國的拉攏及外貿對象,使美國能更集中精力打擊中國。
目前的形勢是「親美派」發達國家央行大部分仍能維持利率及借貸成本不變,惟不少新興經濟體面對通脹升溫,已無奈加息。今年首季,俄羅斯、巴西和土耳其相繼行動,成為疫情以來首先進入加息周期的經濟體,其他年內加息的新興國還包括墨西哥、捷克等。
俄羅斯和巴西均是資源和糧食大國,在需求強勁疊加天氣異常乾旱下,近期糧食價格飛升。為壓抑國內通脹,俄羅斯已採取的措施包括對穀物和葵花籽等糧食施加出口關稅,出口關稅措施近期更擴至鋼鐵、鎳、鋁和銅。惟這些舉措可能令其他國家因供應減少而面臨更大通脹壓力,特別是連美國西部也受旱災影響,包括小麥和玉米的出口價格可能進一步攀升,中國難免受衝擊。
中國是去年全球唯一錄得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反觀其他地方預料最少需要兩年才能令經濟返回疫前,疫苗接種緩慢的新興市場形勢更差。然而,面對5月通脹升至5年最高的6%,俄羅斯央行上月再加息半厘,主要利率上調至5.5%,並預告未來幾個月可能會繼續上調;巴西年內已加息3次,最近一次是上月大手加息0.75厘,主要利率上調至4.25厘,亦預告下次會議會再加息。
與此同時,印度、馬來西亞、泰國等新興市場指標均顯示,市場對於這些地方的貨幣政策收緊預期正在增強。市場目前亦估計,南韓央行最快今季加息,意味其可能比亞洲其他央行更早縮減疫情期間的刺激措施。
理論上,加息有助吸引資金,但新興市場禍不單行,主因變種病毒引發新一輪疫情,令復甦步伐更慢,海外資金正流出東南亞股市。外媒數據顯示,於4月至6月期間,東盟十國之一的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股市合共流失27億美元,是去年9月底季度以來最傷。摩根大通資產管理認為,許多東盟經濟體仍受困於疫情,加上疫情反彈引致新一輪限制措施,拖慢復甦,經濟前景取決於疫苗接種進度。數據顯示,印尼、菲律賓和泰國只有不足10%人口已完成接種疫苗,馬來西亞亦只有約11%人口接種。
【印度神童料未來廿載最動盪 澳洲預亂到2060年】
面對中美硬碰,近期屢次估中疫情發展而聲名大噪的「印度神童」阿南德(Abhigya Anand),近日罕有對全球經濟發表預言,直指去年12月21日起世界進入大變局,未來20年是400年來最動盪的時期,即最少亂到2040年。疫情反覆的澳洲似打定輸數,預警關閉邊境與封城等防疫措施,將造成財政赤字與人口增長放緩,後續影響可能至少長達40年之久,財赤恐至少延續至2060年。
澳洲財政部於每5年才發布一次的報告(原訂去年發表,因疫情延遲)指出,雖然澳洲復甦狀況良好,但疫情影響仍將持續多年。在人口問題方面,該國封鎖邊境後,人口增長率降至逾百年來最低水平。由於移民預計要到2024至2025年才會恢復到疫前水平,故報告估計到2060年,澳洲人口將從現在的2,570萬增加至3,880萬,較原先估算晚了6年,為首次下調長期人口推測,意味人口老化將是重大挑戰。
短期而言,「印度神童」阿南德指明了數個需要關注的時間點。包括本月開始,全球動盪形勢短暫回穩,惟9至11月會急轉直下,迎來最糟糕時期,影響全球疫情、經濟及股市,直至11月21日以後,狀況才會逐漸改善。不過,由於市場對疫苗有憂慮,經濟將有泡沫化危機,到明年5月後,經濟雖逐漸好轉,但傷害已造成;2023年4月後,經濟再次進入增長期。
姑勿論上述預言屬迷信與否,事實是美股近期雖愈升愈有,標指和納指上周五齊創收市新高,當中標指更連升7日,創去年8月以來最長升浪,但從板塊變動來看,會發現「聰明錢」已流入防守股。誠然,面對Delta變種病毒蔓延,投資者似乎正減少風險,航空和郵輪股遭拋售,「宅概念股」重新受青睞。企業招聘困難加劇了人們對工資上漲的擔憂,議價能力較高的企業受捧,科技等高增長行業重新佔據上風。
更甚者,參與今次上漲的股票數目減少了,顯示標指有「托沽」迹象,即大戶為出貨而推高重磅股營造升市假象,升浪可隨時告一段落。數據顯示,截至上周四止一周,美股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流失近60億美元,與今年頭幾個月吸逾2,000億美元新資金的情況截然不同。
後市方面,聯儲局本周公布會議紀錄,或揭露更多討論縮減買債的細節,料影響市況。周二議息的澳洲央行雖料按兵不動,但經濟師估該行最快明年底加息,較央行預估的2024年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