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錢進】加拿大禁外國人買樓 趕走人才不利復甦

202212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加拿大將於2023年起實施外國人兩年買樓禁令,屆時沒有該國工作簽證或學生簽證,亦沒有加國公民身份之人士在2024年底前禁止在當地置業,被市場視為限制外國買家最嚴厲的發達國家。由於目前加國樓市已有進入調整期的迹象,市場料禁止外國人買樓可能更為不利當地經濟復甦。
加拿大政府近年透過徵收不同稅項來提高外國人買樓成本,以期紓緩當地樓市愈來愈脫離普羅大眾負擔能力的情況。其中,溫哥華所在的卑詩省在2016年宣布徵收交易價格15%的海外買家稅,迄今已增至20%,溫哥華地區亦設有空置稅,並將在2023年由3%提高至5%。在2017年,多倫多所在的安大略省開始向海外買家徵收15%非居民投機稅,並在今年上調至25%。
到2023年1月1日,加國將會進一步收緊政策,直接禁止海外買家買入住宅物業兩年至2024年底,並同時禁止非加拿大人以公司或其他合資方式買入物業。然而,禁令不適用於留學生、外籍勞工,或在加拿大永久居留的外國公民,換言之,措施不影響長居當地的非加籍居民。
此外,為了減少樓市的炒賣活動,當地將於明年1月起實施「反炒賣稅」,以針對持有物業不足一年就轉手圖利的投資者。
除了遏制樓價過分上漲的措施外,卑詩省也會在明年1月3日引入二手住宅冷靜期,讓買家在簽署買賣合約後的3個工作天內,可以在必要時向賣家支付交易價格0.25%的費用並終止買賣合約,以避免之後才發現其他代價更高昂的狀況,例如做不到按揭、物業業權有問題等,致最終無法成交而令買家損失慘重。
雖然上述措施對加國樓市的影響仍要拭目以待,但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把加拿大樓價上升歸咎於海外買家不一定正確,原因是這幾年疫情期間,海外買家所佔市場份額有限,加國樓價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供應不足。如果政府不對症下藥,恐怕無助於穩定樓價,加拿大經濟復甦前景亦會因樓市不穩而蒙上陰影。
再者,以溫哥華這類大城市為例,專家預計這裏的樓價仍很大機會高企不下,原因是海外和省外大量移民湧入,雖令人口持續增長,但住宅供應卻不足。此外,千禧世代開始進入買樓的人生階段,另一邊廂是嬰兒潮一代多不願意「大屋換小屋」,導使市場缺乏入場門檻較低的小單位給予年輕人。
因此,解決樓價高企的治本方法是加快土地開發,提升建造效率,而不是限制購買力。相反,隨着當下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吸納外國投資和移民的大環境下,海外買家限購令隨時造成加國失卻競爭優勢的反效果。
多用浮息按揭 收緊幣策添愁
加國樓市目前是否位高勢危見仁見智。據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一項指標,自1990年以來,加拿大的樓價累計上漲了3.3倍,跑贏美國樓價同期的2.89倍升幅,但落後於分別累升6倍及5.3倍的新西蘭樓市和澳洲樓市。
惟要注意,相對於美國的業主普遍使用定息按揭來抵禦利率上升的影響,加拿大的按揭貸款多採取浮息機制,意味樓按償付金額會隨着利率上升而增加,亦因此對當前全球貨幣政策的緊縮尤為敏感。
事實上,過去10多年的極低利率環境,使很多國家和家庭的債務水平急升。其中,加拿大家庭去年新增破紀錄的1,900億加元(約1.08萬億港元)的抵押貸款債務,是2019年的兩倍多,亦令該國家庭的債務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達到185%,是七大工業國集團(G7)中最高。
過度槓桿會使人們更容易受到失業、利率上升和樓價下跌的影響,而隨着各國央行正以40多年來最快的速度加息,政府亦要提防愈來愈多民眾因資不抵債而對金融體系和經濟造成衝擊。
樓價連跌8個月 住宅交投量見回升
加拿大房地產協會(CREA)數據顯示,今年10月整體加拿大平均樓價按年跌0.8%,按月降1.2%,是連續第8個月向下,但為5月以來最小跌幅。而10月加拿大住宅銷售量按月增長1.3%,是今年2月以來的首次月度增長。
分析指,10月的樓價數據顯示最壞情況可能已經過去,交投回升反映買家和賣家已厭倦觀望,並準備重返市場;但價格下行的趨勢可能仍會持續一段時間到至少明年春季,原因是利率升勢未止,且失業率很大機會上升。
加拿大地產公司Re/Max Canada指,根據加拿大整體地產經紀調查預測,由於利率上升導致按揭成本增加,加國樓市繼續降溫,預計到2023年部分區域的樓價將會出現更大的波動。其中,該行預測大溫哥華地區明年樓價將下跌5%,大多倫多地區將跌11.8%,部分區域更有一成或更多的跌幅,包括基洛納(Kelowna)、巴里市(Barrie)等。
不過,有個別區域的樓價料會上揚,包括卡爾加里(Calgary)樓價預計上漲7%;哈利法克斯(Halifax)預計上漲8%。該公司解釋,加拿大樓價2023年預計上漲的地區主要是因為卑詩省和安大略省的樓價太高,當地居民前往樓價較低的地方置業所推動。
自今年3月以來,加拿大央行已經7次加息,令指標利率由0.25厘升至4.25厘,以控制幾十年來最高水平的通脹情況。該央行在上周議息後發表聲明稱,雖然通脹仍然高企,但看到愈來愈多迹象表明通脹壓力可能正在緩和,將考慮政策利率是否需要進一步上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