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智庫】退休財富自保有法?買年金最穩陣?

2024年06月15日 11: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五窮月港股反彈,但輿論關注度還不及娛樂圈的「老伯失金」事件,本來一個老人的家事,變成鬧得滿城沸騰的港事,全因老人投訴個人財產被子女奪去,無法支持個人忘年戀新姻緣的財務需要,變成另類爭產風波。到底人到了一把年紀,如何安排財產,才能保障到退休生活,確保個人選擇的自由度,避免淪落成「下流」老人,以下就與大家分析長者理財之道。
人一生,冇錢固然煩,但有錢可能更加煩。窮一身精力拚搏,儲下的錢,到老時,一則要滿足個人退休生活的使費,二則也要顧及身後的財產如何分配,確保留給想給予的對象,同時又保持家庭和諧,免因財失義,甚至演變成家庭鬧劇或悲劇,最終益了法律界,打官司,家醜外傳,無論屬小富抑或大富,香港地諸如此類的例子實在不少。
有分析指出,類似近期公屋租戶長者,自揭擁四百多萬元現金,與家人以聯名戶口持有,卻在其不知情之下被家人提取,引發爭拗,矛盾起因並非本文焦點,如何保障個人財富去向才是本文重點。
年金個人名下 自製長糧
本來,為防一旦長者病重甚至身故,家人可以透過聯名銀行戶口提取長者的現金應急,故有長者與家人有聯名銀行戶口的安排並不鮮見。但若然類似今次個案,長者與家人有爭拗,家事有理說不清,一邊以長者精神狀況為由行事,一邊則以自身財富自由維權,即使是全副身家追求一夜之快,亦是個人選擇不容干涉。那到底誰對誰錯,有理說不清,但財富終歸是長者自身的,到底想怎樣安排,趁自身健康清醒的時候,想清想楚如何妥善安排,也是對自己、對家人一個負責任的表現。比如說是真的連至親都有可能「信不過」,盡量分散財富分布,又或自製「長糧」不求人,是可取的自保方法。
不想因任何理由讓整副身家一夜消失的情況出現,將財產購買年金之類能在有生之年定期「出糧」的方式處理,是其中一個可行的選項,一則年金計劃在長者名下,其他人都「動不得」,且長者本身不用擔心突然失去老本無法滿足基本生活,亦可確保自己的財產用在自己身上;二則家人亦不用擔心長者被騙積蓄,「臨老唔過得世」,長者的安老就成了家人的負擔。
調動欠靈活 不宜All in
目前,不少金融機構都有提供年金產品,而香港按揭證券公司亦推出了香港年金計劃。年金的好處是定期有糧出,但缺點是缺乏調動財產的靈活度,且一般要先付一大筆款項,藉此換來每月收入至身故為止,變相都要「鬥長命」才最着數。雖然若年金計劃認購人身故時累計領取收入若未及已繳金額的指定比例,家人可申取餘款,惟若已過指定比例,則家人將不獲分配收入,故在財富傳承的角度,選項未有太吸引,故也不宜「孤注一擲」全數財產投放在年金產品,將一定比例的財產投放相關產品,視之為保障晚年基本生活開支需要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