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智庫】及早理財 退休富貴有餘

新聞觀看次數:14.8k
香港時間
02月22日(六) 10: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港人愈來愈長壽,想退休後減少金錢煩惱,便應盡早進行理財規劃。
隨着社會生活與醫療條件改變,人變得愈來愈長壽,如何應付退休生活的開支,過有質素的晚年,自是切身的問題,及早進行理財規劃,是自保之策。
香港人口老化的速度位居世界前列。政府資料顯示,在2021至2030年的10年期間,將面對香港歷來最快的人口老化,65歲及以上人口的年均增長率將達到4%。至2039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由2021年的150萬(佔總人口的20%)上升至252萬(31%)。高齡長者(80歲及以上)的比例亦將由2021年的40萬(5%)迅速增至2039年的93萬(11.5%)。
45歲宜盤點資產與債務
人口老化意味着醫療和社會照顧需要的增加,以及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在2020/21年度,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口所佔的比例為31%(約220萬),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佔47%。醫院管理局慢性疾病病人數目預計在未來10年,即2039年前達到300萬。更令人擔憂的是,仍有相當數目的慢性疾病患者未獲診斷和治療,實質患者人數可能多達已確診人數的兩倍,而高血壓和糖尿病是最普遍的慢性疾病,尤其是長者當中。
可見長者晚年最重要未必是求大富大貴,而是保持健康體魄,否則晚年的醫療和照顧開支,將是一個沉重的財政負擔。這說明為何在進入退休之年前,及早理財,準備好退休的財政儲備,是走好人生最後階段的一大要務,大原則是自身健康第一,財富第二;理財保本為先,盈利其次。
除非你是二世祖甚至三世祖,上一兩輩剩下大量財富任你怎花也花不完,否則作為一個普通人,所謂「人不理財,財不理你」,準備退休生活的第一步,就是要主動理財!
若然按目前一般採用的退休年齡為65歲,最好是45至50歲就先盤點一下手持的財產與債務,並對日後理想的生活作收支預算,為達成退休生活目標制訂理財規劃。
政府福利知多啲
目前,政府為長者提供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齡津貼(俗稱生果金),分別適用於65歲或以上,及70歲或以上的長者。生活津貼須受資產審查,高齡津貼則毋須申報資產。另60歲或以上的長者在綜援計劃下亦可獲入息補助。
此外,年滿65歲並持有有效香港身份證的長者,即符合資格領取及使用醫療券支付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的費用,每年2,000元,累積金額上限為8,000元,每年1月1日自動存入醫療券戶口。
不過,如今政府財赤連年,在積極縮減開支,近日就傳來要檢視急症室收費,以及長者兩元乘車優惠,相信政府服務收費是大趨勢,故得做好充足的預算,以應付收費加價以及通脹風險。
強積金
到了65歲退休年齡,打工仔可以提取自身的強積金應付退休生活開支。但若然擔心自己「大花筒」用盡儲備,亦可考慮申請分期提取,又或是在職時多供款項,以為日後增加收入。
處理好身後財產分布 減爭拗
人生必然經歷生、老、病、死。當人走了,如何妥善分布好自己的財產,讓自己走也走得安樂,不用擔心一旦自己突然「兩腳一伸」,引來家庭糾紛,又或財產被吞佔等,令屬意要照顧的人無法獲益,故此在世時預算設定財富處理指示顯得十分重要。
可設授權書及平安紙
對此,長者可以有多個做法,包括到律師樓訂立持久授權書(Enduring power of attorney,EPA)或遺囑(平安紙)。所謂「持久授權書」,是長者(授權人)在精神上有能力行事時,按自己的意願指定一位或多位人士,如子女、親戚、朋友等為受權人,以便他日當自己喪失精神能力時,受權人可代為處理指定財政事務。由於授權人、受權人以至授權書內容須符合一定條件規格及程序,亦須在一名醫生及一名律師的見證下簽署授權書,所以宜事先查詢所需步驟及費用,做好諮詢再行事。
由於若離世人士沒有訂立遺囑,其遺產會依法例規定的份額,分配給他的在世親屬。故若長者對未來遺產的分配有特別要求,便應訂立遺囑(又叫「平安紙」)。所謂「遺囑」,是一份具法律效力的文件,讓人在生時列明各項資產的特定處理方法,在立囑人去世時便生效,遺囑執行人便按遺囑內容進行財產分配。
理論上,長者可自行以書面記錄遺囑內容,並在兩位見證人面前簽署遺囑及寫上日期,而兩位見證人亦同時在長者面前簽署遺囑及寫上日期即可。但未必每位長者都懂得如何處理文件要求,為了萬無一失,最好還是找律師正式去做相關文件,確保遺囑妥當。
規劃退休生活4大步
第一步:預算收支,可以將之分開5個組別:首先是現金流動性,例如有多少銀行存款、現鈔;其次是計算一下退休金或強積金、租金收入、政府提供資助或生活津貼、家人的財政資助等各項預期收入。第三是盤點一下投資持倉,例如股票、債券、基金、儲蓄保險等,可在何時開始帶來多少持續性收入。第四是檢視名下海內外物業及槓桿狀況。最後是預算固定開支,例如「退休不吃喝也要準時繳款」的物業管理費、地租及差餉、保險費用等開支,又或是想每年去一次旅行的費用預算等。
第二步:規劃保障,因應個人的目標退休生活,及早規劃保障計劃,如恒常儲蓄,並購買保險。退休生活理論上不用工作,意味沒有工作收入,支出都靠老本積蓄,以及退休前制訂的持續性收入如年金或投資利息回報來應付。所以,在有工作能力的壯年,有固定儲蓄,有本才能生利。作為打工仔,更重要是及早購買保險,人壽保險是保障家人,醫療保險是保障自己,以將部分重大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確保他日退休後若有治理需要,可得到理想的治理,不用因要長期等待政府醫療服務而受煎熬,有突如其來的意外,也可保障家人生活。
第三步:主動理財,認識各類投資工具並加以善用,為資本增值。例如制訂股票或包括金、股、匯、商品、加密資產等的綜合資產投資組合,因應不同的風險程度進行投資布局。
第四步:自製長糧,透過購買年金、政府債券、安老按揭計劃,或出租投資物業,為退休生活制訂固定收入,繼續每月「有糧出」。
有道理
30
講得好
8
有保留
8
唔同意
3
關鍵字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