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政府2018年向合資格成年人派4000元,需時約19個月,議員及學者炮轟政府派錢「慢到得人驚」。
政府早前宣布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萬港元,700萬市民受惠,惟外界質疑政府能否迅速發放款項,以解燃眉之急。立法會秘書處今日(3日)就財政預算案發表研究報告,指政府2018年3月推出「關愛共享計劃」向300萬名合資格成年人派發4000港元,需時約19個月,而行政費高達10億港元 (約佔總開支1.4%),每宗成功申請個案平均超逾140港元。有議員及學者炮轟政府派錢「慢到得人驚」,行政費用又高,促請政府吸取過往經驗,簡化程序,儘快將錢派到市民手中。
研究報告亦指,政府2011年向600萬名成年永久居民,派發6000港元,亦需時約21個月。至於本年度1200億港元的紓緩措施中,有63%是發放現金和支援低收入家庭,相較過去5份預算案,有較明顯的收入再分配效應,但認為過往要19個月才完成派錢,較澳門及新加坡的4至10個月為長,行政費亦達10億港元,似乎過高,部份收款人可能會儲起現金,尤其是富裕人士,變相削弱帶動本地消費的效果。
另外,為對抗疫情,全球多個政府亦在今年2月至3月間推出多項緊急紓緩方案,挽救經濟,而亞洲方面,以緊急措施金額相對當地生產總值的比率計算,馬來西亞最高,達18%,緊隨其後是新加坡約11%、澳門8.5%及南韓8%。納入防疫抗疫基金後,香港佔5.3%,於區內位列第5。
議員葛珮帆表示,港府派錢速度遠遜澳門及新加坡,坦言「慢到得人驚」。她指過去「做埋政府嗰份」,如議員辦事處人員幫忙派發及填寫申請表格等,直斥政府由頭到尾都不願設置一套可留紀錄的派錢系統,市民只要登記1次,往後再派錢便能按系統內的登記市民資料發放,故每次派錢都要再走1次行政程序,拖延進度。另外,她又擔心此次政府會因疫情為由,故意拖慢進度,促政府應該「再快啲」,千萬不可再慣性歎慢板,無視市民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時事評論員陳雲生則指港府過往派錢均偏慢,但希望政府此次派錢吸取之前經驗,簡化程序,儘快將錢派到市民手中,他解釋,前2次派錢均屬「安慰性質」,但今次屬於應急、紓解民困,故更加要快,以幫助不少失業、經濟困難的市民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