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被指即將重組。(洪紫嫣攝)
1/3
香港中文大學日前傳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遭受政治壓力即將重組的消息,中心主任李磊(Pierre F. Landry)亦請辭。中大今日(29日)表示,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將把館藏數碼化及併入大學圖書館,學術活動、人員架構則納入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心或不會再實體存在,但精神長存。中大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稱,自己來中大前從未聽聞中心的「招牌(名銜)」,自己只聽過香港中文大學,認爲外界不應執著招牌的去留。
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聯席主任趙志裕教授指,中心幾年前就有數碼化史料的想法,讓世界各地的學者透過互聯網參閲館藏,史料將交由圖書館管理,並保留中心的名銜,預計過程需時最少18個月。除了部分資料因版權問題,需要使用者註冊,其他都向公眾開放。而且,不少珍貴的史料經過歲月洗禮,都相當脆弱,如老舊的報紙油墨脫色、邊緣磨蝕,有大學圖書館的幫助,中心可以延長史料的壽命。
另外,中心的學術交流活動、人員架構都會由中國文化研究所負責。中心也會諮詢中國研究學者、國際顧問的意見,投入更多資源鼓勵學者到校交流,維繫學術社群及文化。
趙表示,中心重組後或不再以實體存在,但他們會堅守中心的服務文化、人文精神,館藏也會持續更新,使中心的靈魂長存。校方不會,也沒有能力作政治審查,歡迎任何人士參閱館藏。就中心主任李磊請辭一事,他指李磊與中心有深厚的感情,只有表達離職的不捨心情,其他則不便評論。
問及中心的招牌何去何從,副校長陳金樑教授指,「中心的核心在於館藏,以哪個名義做學術,是否這麼重要呢?只有中大的招牌是重要的」。他又指,自己來中大前沒有聽過中心的招牌,校方最看重的是成果,而非服務水準。校方相當重視中國研究的範疇,日後會逐一檢討有關機構,以善用資源,優化研究。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成立於1963年,1988年加入中大,藏書量逾12萬冊。收藏範圍以1949年後的國情、民情為主,涵蓋大陸研究的學術著作、內地地方公報、統計年鑑、官方出版物、紀錄片、報紙等,當中包括有關土改、文革、大饑荒等具爭議性事件的史料。由於中心擁有最齊全的當代中國研究資料,在中國研究學術圈具有重要地位。

中心保存大量珍貴史料。(洪紫嫣攝)

趙志裕(左)表示中心因無資源管理脆弱的史料,尋求大學圖書館協助。(洪紫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