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入樽機每部機只可接收300個樽,容量不多。(李華輝攝)
1/5
為實行減少塑膠棄置,環保署今年就「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進行公眾諮詢,現時又在全港各區設有60部逆向自動售貨機(入樽機),然而有地區入樽機位置隱蔽,而且每部機只可接收300個樽,容量不高,有市民慘因入樽機早早爆滿未能回收,亦有市民批評1毫回贈未有足夠誘因。環保署指計劃推出至本月初,已回收610萬個膠樽,計劃在明年上半年把入樽機數目增加至合共120部。
環保署於今年第1季推出為期1年的入樽機先導計劃,市民可透過回收飲料膠樽獲回贈每個1毫,每人每天最多可回收30個塑膠飲料容器。第1批入樽機已於1月開始投入服務。入樽機推行大半年,成效參差。東網記者在港島數個入樽機地點視察回收情況。在其中一個地點的上環街市,董女士攜同10多個膠樽,居於青衣的她指住所附近未有入樽機,自己在中環上班便特意前來,打算首次嘗試使用入樽機,怎料辛苦走來卻發現入樽機亮起紅燈,代表經已爆滿,惟最就近的入樽機經已是金鐘的海富中心、大會堂,路程太遠。
董女士失望表示,現時每部入樽機只可以回收300多個樽,容量太少,她指入樽機要求市民先清理再回收,認為隨買隨棄的機會很低,不時都見附近有拾荒者拿大量膠樽回收,指自己都拿10多個樽來,數十人便滿,又不清楚何時有人清理,自己惟有到附近的三色桶回收膠樽。她又直言,現時的回贈金額並不吸引,她笑言「回收10個膠樽才有1元,一程電車收費亦要2元多。」
在天后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入樽機被放置在游泳池範圍的隱蔽一角,不少市民途徑公園時亦未有察覺到,有市民邱先生手持飲用完的空樽,直接掉進與入樽機相距10米之隔的垃圾桶內,他認為地點太偏僻,難以察覺。另外,不少入樽機選址在政府部門附近,如金鐘政府大樓,雖然鄰近香港公園,但假日並未有人使用,甚至有一個設於政府總部內,公眾並不能入內使用。
事實上,根據環境局局長黃錦星6月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提問時指,在該60部入樽機當中,位於政府設施等地點普遍較少人使用,如政府總部、金鐘道政府合署的入樽機回收量較少,整個5月分別只收集到3,900個與6,000個膠樽,最少的為淺水灣影灣園商場,只收到2,900個。相反,商場內的收集率反應較理想,回收量最高的頭10位亦為商場,例如最高的九龍灣德福廣場,回收量高達5.3萬個,比最少的高出17倍。
根據環保署2019年的數據,本港當時每日平均棄置121公噸的PET膠瓶到堆填區,PET膠瓶大多為飲料容器。環保團體綠惜地球估計,棄置量約為484萬個PET飲品樽,而入樽機計劃推行至今回收610萬個膠樽,即只回收了全港1.3日的飲品膠樽棄置量。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指,先導計劃為試驗性質,未能反映成效,但指未來不能完全依賴入樽機,因其成本高,估計1部或要上萬港元,認為最好是採用北美混合入樽機與實體回收點的模式,又指政府未來編配入樽機位置要具策略性,可考慮選在港鐵站範圍,令分布更廣,方便市民。另外,他又指現時1毫的經濟誘因太低,難吸引基層以外的市民參與回收。朱透露,早前的公眾諮詢內,除了有市民贊成回贈費為1毫,亦有相當比例的人建議訂為1港元,認為增加回贈費有助提高回收量,並指政府現就回贈費再進行檢討,意味或有機會提高。
環保署回覆指,截至本月1日,先導計劃已收集共約610萬個塑膠飲料容器,該署正就第二期先導計劃進行招標有關的工作,預期於2022年上半年推出,入樽機數目亦會增加至合共120部。至於第二期的回贈金額,會先參考第一期的運作經驗後再作決定。
就「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環保署接獲超過4,600份意見書,預期最早於2022年將相關建議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視乎立法和相關準備工作的進度,預期最早可於2025年推行有關計劃。

在天后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入樽機被放置在游泳池範圍的隱蔽一角。(李華輝攝)

董女士失望表示,現時一部入樽機可回收的容量太少。(李華輝攝)

入樽機爆滿後會亮起紅燈,但未知何時有人清理。(李華輝攝)

環保署於今年第1季推出為期1年的入樽機先導計劃,市民可透過回收飲料膠樽獲回贈每個1毫。(李華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