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中大研究发现,DNA端粒较短的患者有较高风险并发末期肾衰竭。(中大提供)
糖尿病是导致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内分泌及糖尿科团队联同澳洲悉尼大学和西悉尼大学进行研究,发现DNA端粒较短的患者有较高风险并发末期肾衰竭,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标记,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有助减慢糖尿病患者肾衰竭的速度,并避免恶化为末期肾衰竭。
二型糖尿病容易导致末期肾衰竭,在亚洲人中非常普遍。端粒是指每条DNA的末端部分,包含重复的基因编码,并会随细胞分裂而愈缩愈短,象征细胞衰老。中大研究人员跟进了4,085名患二型糖尿病华人患者长达14年,发现564名并发末期肾衰竭的患者,其基线的“白血球端粒相对长度”相比没有并发末期肾衰竭的患者较短,长度仅为4.2单位,未有末期肾衰竭的为4.7单位。
研究亦发现,DNA端粒长度每减少一个单位,并发末期肾衰竭的风险便会增加20%。此外,DNA端粒长度较短的患者,其肾功能亦会于10年间丧失40%。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内分泌及糖尿科主任(学术)马青云表示,新发现反映DNA端粒长度可作为生物标记,用于识别具有末期肾衰竭和肾功能急速衰退风险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以进行个人化和较高强度的治疗。研究已于医学期刊“Diabetologia”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