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口罩日棄數百萬 城大警告:微塑膠災難勢令膠從口入
2021122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疫情為患近兩年,口罩令下港人幾乎每天至少佩戴1個外科口罩,用完即棄,連道路、郊野、沙灘都有被丟棄的口罩,有本地大學研究發現,一個口罩完全風化後,可釋放88萬至117萬條微塑膠。以全球去年非法棄置口罩量估計,若全部風化,相當於54,800個奧運標準泳池的海水被污染。更可怖的是,海洋生物攝入微塑膠或形成微膠食物鏈,最終市民「膠從口入」,望政府加強執法,各界也謹慎處理口罩,免海洋被污染。
一般外科口罩主要材料的不織布及過濾層、橡筋等都是塑膠材料製造,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今年初展開研究,團隊把即棄外科口罩加入人工海水,放在儀器內搖晃約9日,發現每個口罩平均會釋放最多3.4微克的微塑膠,即1個口罩每天可平均釋出79條纖維與210粒顆粒,有接近3成的微塑膠少於10微米,相較平均人類毛髮直徑約50微米更小,而被太陽暴曬、長期浸在海水亦會加劇口罩釋放更多纖維。
團隊估計,假如整個口罩完全風化,將釋放88萬至117萬條微塑膠,以這數據推論,以全球去年有15.6億個外科口罩被不當棄掉計算,即有1,370萬億條微塑膠流入海洋。環保署去年資料估算,以香港總人口約750萬以及當中勞動人口約400萬作估算,在疫情期間每日耗用的即棄口罩可以數以百萬計,估計本港非法棄置口罩流入海洋的數字亦不少。
研究再把只有1至2毫米大的橈足類物種虎斑猛水蚤放進混有微塑膠的海水內,一段時間後其腸道與排泄物均出現微塑膠。研究估算,以去年全球不當棄置口罩全風化成微塑膠污染海洋,並以每毫升海水混有10粒微塑膠來計算,相當於污染54,800個奧運標準泳池的海水。
城大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何宇鶴解釋,水蚤腸度被微塑膠阻塞,繁殖能力至多下降22%。而橈足類生物是海洋食物鏈中的底層,會被其他海洋生物獵食,體內的微塑膠會轉至其他生物,產生骨牌效應,或終會流入被市民食用的漁產當中。
環保署回覆指,現設「海上垃圾專責小組」,負責協調海上垃圾的清埋。在疫情下加強力度監察海岸清潔,除派員定期到指定的海岸地點視察外,亦使用無人機擴大監察範圍,監察共180多個沿岸地點的潔淨情況。就微塑膠,現正進行1項為期24個月的基線調查,研究香港水域微塑膠水平的季節性變化及地理分布。國際間現時尚未有統一的環境微塑膠含量標準以及檢測方法,現基線調查參考了中國的海洋微塑料監測技術規程及其他於科研中普遍採用的方法。現正整合及分析收集到的數據,為長遠監測海洋微塑膠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