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中大引入胸腔主動脈手術新技術 兩年處理25病例 達零死亡率

    新聞觀看次數:4.8k
    香港時間
    2022年11月09日(三) 12:2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大醫學院成功利用「新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胸腔主動脈手術。(袁志豪攝)
    1/4
    胸腔主動脈瘤常見於高血壓患者,本港每年平均有1,400人因病而入院,而相關死亡個案更多達300宗。就該病其中一個治療方法是透過植入金屬支架支撐血管,防止血管撕裂或破裂,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心胸外科兩年前起引入新技術,運用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完成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團隊今(9日)指,目前已為25名病人完成手術,其成效顯著,包括實現「零死亡率」兼極少出現出血、中風或脊椎損傷等併發症。相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心胸外科網絡The Cardiothoracic Surgery Network及國際期刊《Journal of Cardiac Surgery》。
    主動脈作為人體最大動脈血管,負責供應含氧血液至全身各部位,形狀如一根拐杖,其彎曲處則是主動脈弓。而胸腔主動脈瘤是全球第二常見的主動脈疾病,所指的是主動脈出現永久性擴張,其直徑比鄰近正常主動脈的節段大超過50%,或直徑達4.5厘米或以上。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分享,團隊自2020年10月起引入新型混合人造血支架,其設計獨特可防止術後回彈,能減低移位風險。他指,過往礙於科技發展,同類手術約20年前死亡率可達20%,而中大2014年引用的「全主動脈弓置換及冷凍象鼻手術」能將手術死亡率控制於9%,表現較國際同類數據好。相比下,現時新科技做到「零死亡率」的成效令人滿意。
    中大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藤川拓也補充,過往病人倘若主動脈出現多段病變位置,需要接受多於一次的手術處置,首先處理升主動脈和弓主動脈的血管瘤,第二次手術才能利用血管支架或開放式手術,處理降主動脈血管瘤,以防血管撕裂或破裂。不過,現時一站式混血支架可覆蓋整個主動脈範圍,能在一個手術完成上述所有程序,減少患者開刀次數和住院時間。
    黃鴻亮(左)表示,新科技做到「零死亡率」的成效令人滿意。(袁志豪攝)
    團隊示範新技術下的手術程序。(袁志豪攝)
    運用新型混合人造血管支架,可完成一站式多部位胸腔主動脈手術。(袁志豪攝)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