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有機構發現小學SEN兒童支援不足。(陳德賢攝)
1/2
近年政府雖然增加對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兒童的支援,但有機構調查發現,現有支援服務仍然存在問題,尤以小學SEN兒童為甚,例如相比幼稚園SEN兒童每年平均可獲60小時跨界別專業服務訓練,小學SEN兒童每年見各專業人士平均不多於5次;近9成SEN家長認為其子女升入小學後銜接服務不足,更有逾7成半家長不清楚子女在小學各學年屬於政府「學習資源津貼」的支援層級、可獲哪些服務或相關時數等。調查機構建議,將學前兒童支援延續至學齡兒童,解決支援斷層問題。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合作,5月至8月期間訪問了283名SEN兒童照顧者,結果發現,在受訪的學前兒童家庭中,有77.8%在幼稚園階段接受過SEN支援服務,惟曾在學齡階段接受過SEN服務的比例不高,例如不足半數小學SEN兒童曾接受言語治療、兩成曾接受學習支援,至於興趣支援更不足一成。在SEN支援服務滿意到評分上,學前及小學平均得分為6.42及4.22,兩者有明顯差距。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黃文杰指出, SEN共有9個類別,每間學校均有機會擁有不同類別、年齡、程度的SEN兒童,現時的學前SEN支援政策,會根據SEN兒童的不同情況及需要,訂立不同類別的支援服務,惟學齡階段卻無相關人本政策,即使在獲批主流中小學中,56%小學和90.8%中學每年獲批60萬或以上津貼,校本服務提供的功課輔導等服務,與SEN兒童需要及家長期望出現落差,亦無法感受到明顯的服務提升。
單親母親Ming有一名正就讀主流小學六年級、患有過度活躍及讀寫障礙的兒子。受政府鉛水事件影響,兒子在4歲時確診SEN,雖然政府安排緊急排期,但到兒子5歲多時,才能接受協康會的訓練。她憶述,當時兒子在情緒及寫字方面均有進步。但升讀小學後,寫字的機會增加,但小二下學期已沒有言語治療,到小五時職業治療一年更只得兩次。兒子因學業情緒失控,自己亦感爆煲,坦言有輕生念頭。 她期望, 政府可為學齡兒童提供一對一配對,讓導師協助引導兒子,協助人生規劃。

Ming期望 政府可為學齡兒童提供一對一配對。(陳德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