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青少年自殺率呈上升趨勢,當中甚至包括有小學學童,當局研究建立三層應急機制,先由學校老師和社工會盡快識別自殺風險較高的學生,及時提供支援,其次為有需要的學校配對社會資源包括社署社工等,嚴重個案則會轉介至醫院管理局精神科優先治療處理。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陳友凱今日(20日)在電台節目表示,本港在2016年亦曾出現學童自殺潮,當局也提出過類似機制應對,遺憾的是只有短期作用。
陳續稱,學童自殺情況再度出現,可見即使有三層應急機制等措施,若沒有足夠人手去執行,低層或第二層將會「塞車」,到第三層時,學童情況已惡化。因此,三層機制最重要是各層都須有足夠人手,不要讓個案惡化到最後才處理。另外,亦要大力鼓勵建立朋輩網絡支援,由基層開始做好。陳提到,早前已有報告顯示學童的精神健康處於嚴峻地步,不少人有自殺念頭,部分甚至有自殺計劃,情況令人震驚。
議員郭玲麗出席同一節目時指,認為可加強第二層的支援,例如政府在精神健康服務中心增加職位,支援區內學校;學校亦可善用社會資源,例如透過活動提供藝術、音樂或遊戲治療,以助有精神健康風險學生釋放情緒壓力。郭又指前線老師與學生長時間接觸,較易識別出有相關風險的學生,之後轉介至第二層的社工、教育心理學家或臨床心理學家等。她說外國一些做法,會安排學生接受如藝術治療或遊戲治療,但她指在政府架構內沒有這類專業人士。
惟另一議員狄志遠則指,政府提出的三層機制不是突破性措施,2016年時提出過相關醫社教合作概念,但沒有恒常推行便逐漸淡化下來;他建議政府在短期內於全港中小學進行大型問卷調查,先讓班主任識別出有風險的學生,之後再作轉介。狄指已聯始教育局,對方反應正面。
另外,香港精神科醫學院認為現在的情況實屬迫切和嚴重,根據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數據,香港在過去10年,每10萬人中便有12人至14人自殺;而研究更進一步顯示,自殺是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月來的一連串學生自殺的報道確實令人不安,並引起公眾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嚴重擔憂。學院倡議,應加強一個全港性的精神健康支援系統,包括提高公眾對自殘及自殺行為的警覺性和認識;研究青少年和學生面對的壓力;減少對精神疾病、自殘和自殺行為的歧視;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社工和家長關於青少年精神健康的知識和技巧培訓,以協助他們更有效地識別有精神困擾的青少年和學生;鼓勵有需要人士尋求協助,以及加強宣傳和推廣社區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增加精神科醫護人員的人力及資源,以進一步推動青少年精神病的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