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鐘1宗網騙 有入境人才損失6位數字 指港一啲都唔安全

2023年11月29日 16: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網騙案急增。
網絡詐騙愈趨猖獗,招數層出不窮。議員吳傑莊今日(29日)在立法會提出「全面打擊網絡詐騙罪行」的議員議案,冀透過跨界別的協作制度,防範詐騙罪行。議員尚海龍更指有入境的人才反映,剛到香港就收到詐騙電話,被人騙走高達6位數的資金,稱香港網絡環境方便,「但一啲都唔安全」。
吳傑莊引述統計數字,指香港上半年整體科技罪案較去年同期上升47%,高達15,637宗;網上騙案由去年每20分鐘1宗,惡化到今年上半年每14分鐘便有1宗。而近日接連發生懷疑虛擬資產交易平台串謀詐騙,涉款數以億港元計。求助的苦主至今已累積數百人,當中不乏中產和有學識人士,有人失去整副身家,精神大受困擾,有人泣不成聲,有人唔敢同屋企人講獨自躲在公園哭、更有人說要做傻事。
他表示,雖然剛成立了一個民間反詐騙大聯盟,然而單靠民間的力量並不足夠,政府應該牽頭建立一個跨界別的協作制度,有系統地組織金融業界、電訊業界、互聯網業界、科技業界與政府部門合作,更好地透過高科技手段,從源頭堵截網絡詐騙罪行。同時要降低騙徒的獲利機會,政府必須快速攔截可疑網站的資金流向,並且加強與國際執法機構合作,緝捕幕後主腦並凍結其資產。
鑑於社交平台出現偽冒專頁和虛假帳戶,甚至不少騙徒利用知名人士、投資專家或KOL作為招徠,他呼籲政府應該盡快研究訂立法規和行業指引,加強監管社交平台發放專頁和廣告的標準,包括要求社交媒體和電子商貿平台負起責任,適當時機移除欺詐廣告和核實帳戶身份。另一方面要加強宣傳和公眾教育,提高市民的認知和警惕,提升防範網絡詐騙的意識及應對網絡詐騙的能力。政府亦應參考新加坡的做法,透過立法手段,把取締網上騙案和惡意網絡活動的法律門檻降低,以及提供「救助」機制,包括運用商業保險和基金去分攤普羅市民遇騙受害時的損失。
創新及科技界議員邱達根指網絡遭不法之徒利用,成為詐騙渠道,今年頭9個月,網絡及電話詐騙有23,603宗,涉及求職、投資、網上銀行詐騙、而電話騙案則幾乎每個市民都接觸過。其實網絡騙案非香港獨有,世界各國政府皆尋求對策,冀源頭打擊詐騙罪行。他指自已提出的修正案主要是針對電話詐騙,指假冒官員或猜猜我是誰是騙徒的常用招數,根據保安局資料,過去3年的電話騙案持續增加,由2020年的1193宗增至2022年的2,831宗,損失金額由5.7億港元增至10.7億港元。今年頭9個月的電話騙案有2506宗,當中假冒官員佔679宗,而去年假冒官員更高達1290宗,損失逾9億港元。
他說,今年5至7月電訊商已攔截90萬個可疑來電,並向用戶發出逾1,300萬個話音提示或文字訊息,提醒來電是來自香港境外,他主張建立簡單舉報機制,當某個電話被舉報達一定的次數,電訊商可封鎖號碼,以增加騙徒的犯案成本,但長遠而言應重組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的電話,全部改為1字頭,相信市民較容易識別來電,減少中招機會,而電訊商方面亦認為這是可行方法,亦可減少3字頭的公營部門來電,但市民認為有詐而拒絕來電的現象。
另一議員梁毓偉指騙案超過70%都同網絡有關,今年頭9個月就有1,300百多宗涉及即時通訊軟件帳戶的騙案,損失超過2,800多萬港元,此類用廣告以假亂真的詐騙充斥整個網絡,網絡搜尋器和社交平台公司「錢就照收」,但監管力度不夠,令騙徒橫行、受害人被騙,但平台無需附上任何責任。他又指騙案打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聲譽,而投資騙局屢禁不絕,認為政府應該多想辦法,例如作出大額匯款時的警示;同時,現時有份析指網絡詐騙,其受害人最多為80、90 後,因此政府在奉獻宣傳教育上亦要針對不同群組,如網上求職交友群組等等。
議員尚海龍指由於香港資金進出自由社交軟件種類眾多,讓詐騙集團可以利用高科技進行詐騙,且近年電訊網絡詐騙集團更加有產業化、集團化、跨境國際化等特徵,直言儘管政府一路有打擊,但問題仍然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