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沒分類公布公屋輪候時間 新界區輪候較市區短約1年

2024年06月19日 13:2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新界區公屋輪候時間較市區短約1年。
輪候公屋的市民人數眾多,何時可獲配單位可謂望穿秋水。議員梁文廣關注房委會定期公布的公屋一般申請者及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未必能準確反映情況,今日(19日)在立法會大會中提出口頭質詢,要求當局交代一般家庭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一般家庭申請者於市區、擴展市區、新界及離島等4個區域的最新公屋平均輪候時間;以及房委會有否考慮定期公布一般家庭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以增加有關資訊的透明度。
房屋局副局長戴尚誠回覆指,公共房屋是為低收入家庭提供租住房屋,而房委會制訂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是反映過去12個月,一般公屋申請者首次獲派單位的輪候時間,為了增加透明度,房委會在每季結束後,會公布最新季度的公屋申請數目和一般申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具體而言,平均輪候時間是計算過去12個月,獲安排入住公屋一般申請者輪候時間的平均數。由申請公屋登記日期開始計算,直至首次獲配屋為止,但不包括凍結時段,例如申請者尚未符合居港年期、申請者待家庭成員來港團聚而要求暫緩申請、或申請者在獄中服刑等。按機制,公屋輪候時間,只是反映過去12個月內,獲安排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情況,對將來的平均輪候時間不具指引性,因此不宜用來估算正在輪候公屋申請人上樓所需的時間。
戴尚誠續指,對於申請者而言,他們的輪候時間取決於多種因素,如公屋單位數目,申請者數目,申請者所選地區,以及新建及翻新單位的供應是否與申請者所選的區域相符等等。若按區域或申請者類別細分平均輪候時間,由於每一個組別所涉個案數目相對較少,相關的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將受不同因素而有較大的波動,舉例每年入住離島區公屋只有約數十宗,以少數個案計算平均輪候時間會出現好大的波動。按申請者類別或選區來計算平均輪候時間會誤導申請者,亦無多大意義。其實各個分區不同家庭人數申請同最新公屋編配進度,更能估算上樓所需時間,就此房屋署每月都會公布各分區最新公屋編配進度,相關資訊按各申請地區,和家庭人數來表達。房屋局會按季更新未來到5年的建屋量,相關資料如項目名稱、位置和單位數目一併上載網頁。2023年的分析顯示,輪候新界區的公屋一般較市區短約一年,因應將來新公屋集中在新界,預期輪候新界區的申請者會較快獲編配單位。
對於官方的回應,梁文廣指公布公屋選區相關的數字會造成誤導和沒大意義的說法,不表認同,認為有關數字有助申請人的人生規劃,如是否生育,或安排子女的就學等,房委員會否深化相關做法,公布不同公屋地區的輸候時間,令到申請人作出更正確和合適的決定。戴尚誠重申,輪候公屋時間長短取決於好多因素,若按區域或申請者類別細分,涉及個案較少,影響計出時間的波動會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