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科學館設未來科學大獎展覽 即日起展出盧煜明等得獎研究

    新聞觀看次數:1.3k
    香港時間
    2024年10月04日(五) 11:3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盧煜明指受畫作啟發,發明一種基於DNA片段化的新方法,來篩查癌症。(黃仲民攝)
    1/7
    香港科學館今日(4日)起舉辦「未來科學大獎展覽」,重點展出歷屆5位香港獲獎者的研究成果,當中包括候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盧煜明的得獎研究,展覽亦設有互動小遊戲,提高市民、尤其是年輕人對科學的認知及興趣。展覽由即日起至11月4日,於科學館地下展覽廳展出,持科學館門票者,可免費觀看。
    「未來科學大獎」被賦為「中國諾貝爾獎」,展覽內容包括獎項的創立、介紹,以及2024年獲獎者資料,並重點展出歷屆5位香港獲獎者,包括盧煜明、陸錦標、袁國勇、裴偉士及莫毅明的研究和貢獻,亦有展品讓參觀人士從科學家們日常的物品中了解其科研旅程。
    其中,盧煜明是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他的得獎研究為「無創性胎兒染色體異常檢測」,有別於以往要抽取嬰兒的羊胎水,現時只須抽取孕婦的血液,即可得知胎兒是否患上染色體疾病。 盧煜明表示,很榮幸可以在展覽中,向市民概述其科研工作,亦有機會讓更多人了解大獎及獲獎者的科研工作,相信有助培育年輕一代對科研的興趣。此外,展覽設有互動遊戲,讓參觀人士簡單易明地理解相關研究的原理。
    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於2016年設立的未來科學大獎,旨在獎勵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台灣取得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獎項曾被國際科學雜誌《Nature》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設有「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參觀者可透過互動小遊戲,化身醫生排列孕婦血漿的DNA,判斷胎兒是否患病。(黃仲民攝)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所使用的液體閃爍體。(黃仲民攝)
    陸錦標教授手寫筆記本。(黃仲民攝)
    放大約160萬倍的冠狀病毒模型。(黃仲民攝)
    袁國勇教授自傳:顯微鏡下觀穹蒼。(黃仲民攝)
    展覽由今日起至11月4日,於科學館地下展覽廳展出。(黃仲民攝)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