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旅客以手機掃描紅色的「AR時鐘」,便能欣賞由「城市景昔」。(李志湧攝)
1/5
大坑有最為人熟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火龍,而該區隨着香港發展成為特色社區。旅遊事務署今日(27日)正式擴展文化創意旅遊項目「城市景昔」至大坑5個指定地點。喜愛「深度遊」的市民和旅客可以透過智能手機「穿越時空」,探索充滿歷史韻味的大坑社區,例如在火龍徑了解「大坑」地名的由來,亦可在浣紗街認識當區的建築,更能全天候「參與」大坑舞火龍。
眾多港人每年都會到訪維多利亞公園,例如行年宵、工展會等,但未必知道維園與周邊地方的歷史、舊貌,甚至當區的故事。原來維園昔日是舊銅鑼灣避風塘,是當年因風災導致傷亡而建,後來才被填海。
要回顧昔日的景色,旅客可以在大坑火龍徑、銅鑼灣道、蓮花宮西街、浣紗街及大坑火龍文化館,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掃描新設置、紅色的5個「AR時鐘」,便可借擴充實景(AR)「親身欣賞」由歷史照片或本地藝術家畫作整合而成的「城市景昔」,對比現今的情況。而每個場景中的地標建築均配有根據歷史資料和街坊口述歷史撰寫的文字描述,方便旅客沿着歷史散步路線,細緻大坑的社區發展和居民生活點滴。
例如在維園附近的火龍徑,旅客可站在昔日的大坑明渠之上,了解當區居民在20世紀初以洗衣業為生,污水順流而下,下游匯集洗衣池的污水,從而得出「大坑」的地名。除此之外,旅客更可透過動畫與360度全景鏡頭拍攝的影片,「全天候」欣賞及感受大坑舞火龍百年非遺傳統習俗,包括火龍點睛和巡遊表演時火光閃耀、鑼鼓喧天的的熱鬧時刻。
「城市景昔」由旅遊事務署委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研發及製作,自2021年推出以來,已於中環、山頂、尖沙咀、深水埗、油麻地、佐敦及鯉魚門等地區設置AR時鐘,結合藝術和科技,豐富香港市民和旅客的體驗。

旅客能欣賞歷史照片或畫作整合而成的「城市景昔」,與現今的情況作對比。(李志湧攝)

旅客更可透過360度全景鏡頭拍攝的影片,「全天候」欣賞及感受大坑舞火龍。(李志湧攝)

每個場景中的地標建築均配有歷史資料等描述。(李志湧攝)

在維園附近的火龍徑,旅客可站在昔日的大坑明渠之上了解地名的由來。(李志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