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逾6成內地移民基層收入不及疫前 社區組織促港府放寬工作限制

    新聞觀看次數:1.6k
    香港時間
    03月20日(四) 13:0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浸會大學内地來港移民分析研究發布會。(何永明攝)
    1/4
    研究發現逾6成低收入內地移民工資未回到新冠疫情前水平,因疫情失去工作的移民亦有逾5成至去年也沒找到工作。研究團隊指,疫情導致的停課以及上網課也是令部分低收入內地移民難以找到合適工作的原因之一,社會層應為這些家庭提供一些配套。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表示,研究與協會觀察到的現象一致。此外,政府可考慮放寬單非或雙非家庭的工作限制。
    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總監鄭毓盛表示,研究調查了協會3,236名屬工作年齡人口的內地移民會員在2019至2024年的收入和就業情況。在2019年的內地移民基層就業人口中,65%的人收入在2024年仍較2019年低,包括21%處於失業的人。同時在疫情初期失業的人中有超過50%至去年都未找到工作,即便當中15%重回就業市場,但收入也較疫情前低。
    在收入情況上,鄭毓盛表示,低收入內地移民的收入中位數在2020年為14,769港元,較2019年下跌4%,跌勢在2021年時持續,雖2022至23年有所反彈,但至去年又再下跌。首9個月的收入中位數為15,023港元,仍較疫情前低3%。
    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總監(知識轉移)黃建明表示,疫情期間停課對於在職的內地新移民母親就業情況打擊特別嚴重,雖然在學校的主要目的是接受教育而不是託兒,但事實上學校也承擔了一部分託兒功能,令父母不用全職照顧子女。數據顯示,育有6至15歲子女的(內地移民居港少於7年)母親在疫情時就業機率下降了9.05%。黃建明解釋,造成這一現象有多種原因,包括因各種原因導致沒有伴侶同住、難負擔居家傭工以及居家辦公能力低下。
    對於提高內地新移民母親就業的方向,黃建明指,學校有間接照顧兒童的功能,對於內地新移民母親就業十分重要;同時社區及其他照顧兒童的服務也有助提高母親就業;另外具備在家工作的能力亦有助母親投入就業市場。
    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表示,新移民家庭通常在來港之初都面臨諸多問題,包括照顧子女、社交網絡薄弱等,生活上會比本地居民有更大困難。另外,一些家庭還有着小孩來了香港,但母親未有身份證的問題。施麗珊指,目前這類家庭的母親只能是通過雙程証來港照顧小孩,由於不能工作其收入也十分微薄,與其讓她們等到年紀以投靠子女形式獲身份證,不如趁其正值工作年齡時批其來港,不僅有機會讓其通過工作脫貧,亦能緩解部分基層行業勞工不足以及香港人口老化的問題。
    鄭毓盛表示疫情初期失業的人中有超過50%至去年都未找到工作。(何永明攝)
    黃建明指,疫情期間停課對於在職的內地新移民母親就業情況打擊特別嚴重。(何永明攝)
    施麗珊表示,新移民家庭通常在生活上會比本地居民有更大困難。(何永明攝)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