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隨着中國內地經濟起飛,國民飲食習慣逐漸從植物為主,轉向肉類為主。
1/2
香港中文大學今日(26日)公布一項研究,證實中國內地發達地區肉類消費增加,導致空氣污染加劇,影響農業地區居民健康。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系,聯同該校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於中國內地進行一項開創性空氣研究,發現因內地飲食習慣的改變,令農業活動愈趨頻繁,加劇空氣污染分布不均,進而導致農業地區每年每100萬人中有多83人因吸入PM2.5而死亡,為發達沿海地區的兩倍,其中農業活動最頻繁的東北部的死亡率尤其高。
研究結果顯示,飲食習慣改變令中國內地發達沿海地區及較貧窮的農業地區空氣污染導致的死亡人數差距更大,加劇健康和環境不平等。團隊解釋,隨着中國內地經濟起飛,國民飲食習慣逐漸從植物為主,轉向肉類為主,尤其是發達沿海地區居民,帶動農業地區的糧食生產量。由於農業活動,尤其是畜牧業,會加劇溫室氣體排放,且種植飼料使用的化肥及牲畜排泄物,均會產生大量氨氣等污染物,造成懸浮粒子(PM2.5)污染。
研究負責人及中大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戴沛權表示,雖然中國內地的空氣淨化政策,於近年顯著改善二整體空氣質素,惟農業排放引致的空氣污染仍有待改善。而是次研究更顯示較富裕地區對糧食需求的增加,會不成比例地增加貧窮地區的空氣污染,加重當地農民的健康負擔,更間接加劇貧富差距問題。

關美寶教授(右)和戴沛權教授(左)為研究團隊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