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1/2
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今日(1日)通過政府建議在尖沙咀的天文台總部副樓興建計劃,涉款6.345億港元,並且不建議財委會進一步討論。有議員質疑副樓能否就極端天氣作準確預測,又指天文台是否一定不能搬遷,當局回應指搬遷須符合世界氣象組織的要求,但以香港的情況來看,做到要求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政府會物色其他地方,遷移天文台的非核心業務。
位於尖沙咀的天文台總部在現有露天停車場及其附近位置興建副樓,以加強天文台的服務,以及應對氣候變化下愈趨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擬議工程計劃的用地位於天文台總部現有露天停車場及其附近位置,佔地約4,000平方米,用以興建1座樓高4層的副樓及進行相關工程,目標約4年內完工。
議員林振昇關注氣象預測的精準度的成本效益,指近年的極端天氣似乎難以精準測量;他指有關地段雖位於山坡,但仍屬尖沙咀的商業地段,質疑「百年監測站」是否一定不能搬遷?畢竟世界各地都有百年監測站,有些曾搬遷的亦可繼續保有「百年」稱號。
他又指興建的副樓預計只使用20年,政府是否該及早規劃,趁北部都會區規劃還有一些空間,物色更大的地方好未來幾十年都可以有足夠的地方,還是繼續死守在尖沙咀?議員林筱魯關注地基和施工時間表,以及影響建築開支的因素。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回應稱,天文台副樓項目可應付極端天氣,讓有關工作更加到位,亦可配合區域和國際合作。天文台作為百年監測站已有140年歷史,是國際上碩果僅存的,而氣象監測站的搬遷必須符合世界氣象組織的要求,如不能影響氣候的時間序列數據和觀測站氣候特徵變化,以香港的情況來看,要做到不影響上述兩點幾乎是不可能的,她又指尖沙咀的地段本身是一個法定古蹟,還有很多樹木,釋放出來的發展用途不大。
天文台台長陳栢緯指興建副樓目的主要是針對極端天氣,有關工作目前仍未能夠滿足市民需要,希望可以做到早1日,甚至早幾天預報,比較顯著的天氣如大雨或狂風之類到, 而要達到此目的,氣象觀測的手段要多,然而有關資料和硬體需要地方處理,所以副樓是必需的。
他續稱,現時是根據科技來做規劃,副樓是把天文台一些最核心的業務,包括支援預報的服務及警報的服務,以及把一些訊息預警與預告發放等最核心的部分留在尖沙咀總部,非核心業務放置在其他地方,但副樓本身是應對最核心的業務。
建築署總工程策劃經理韋美華表示,副樓地基工程會考慮嵌入岩石工字鋼樁,預算工期約6個月,上蓋工程約4個月,因安裝額外的屋宇裝備和需要24小時無間斷穩定運作,故造價相較一般辦公室要高。黃淑嫻補充,因天文台本身安放了一些測量地震的儀器,地基打樁工程的施工須盡量減少影響,因此亦會牽涉額外成本。

天文台副樓樓高4層,目標約4年內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