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1/4
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照顧者壓力沉重。有機構昨日發表護老者調查報告,發現有16.5%受訪者曾出現自殺或自傷念頭,而受訪護老者中高達37.4%處於「高負荷」狀況,當中有40.3%同時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每3名護老者一人瀕臨心理崩潰;而女性護老者承受的壓力尤其沉重,有照顧者更形容每日都「好冇希望」。機構建議,友善僱主可提供彈性工時等,護老服務也可提供彈性服務時間;並呼籲護老者亦要好好關顧自己。政府雖對護老者作出支援,但情況是杯水車薪,有議員認為現時本港的護老支援「做幾多都唔夠」,坦言如今社會福利署有部分資源與關愛隊重疊,應分開並針對性地協助不同類型的護老者。
「生命熱線」昨發表「2025護老者照顧壓力調查報告」,是次調查於去年10月至今年2月期間進行,合共收回942份有效問卷。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全港約33萬名長者需他人長期照顧,其中逾半數為80歲或以上高齡者,且79.7%與配偶或子女同住。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護老者中高達37.4%處於「高負荷」狀況,而這群高負荷護老者中,有40.3%同時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即每3名護老者一人瀕臨心理崩潰;而整體受訪者中更有16.5%曾出現自殺或自傷念頭,反映照顧壓力與心理健康危機密切相關。
此外,女性護老者因性別角色與傳統家庭分工,對女性護老者造成雙重束縛,承受的壓力更大,其高負荷比例達41.5%,遠高於男性的21.6%。以年齡層劃分,中年護老者的困境亦不容忽視,在34至54歲的護老者當中,逾半數人處於高負荷狀態,且其抑鬱焦慮狀況及自殺自傷風險高於其他年齡群體,顯示中年護老者在兼顧工作、家庭與長期照顧責任時,更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而就業和照顧長者更令護老者進一步受壓。在職護老者中,有50.1%人承受高負荷,若每周照顧時數超過21小時,其同時面臨抑鬱焦慮及自傷風險的比例,更攀升至13.2%,反映在職護老者需在職場與家庭間疲於奔命的現實困境。即便非在職護老者雖整體壓力較低,但每周照顧時數超過21小時者,仍有31.6%處於高負荷,顯示無論就業狀態如何,需要長時間照顧長者皆可能導致身心耗竭。
生命熱線表示,要支援護老者,建議友善僱主可提供彈性工時、有薪陪診假及設置長者暫託空間;護老服務提供者也可考慮彈性服務時間,例如晚間或星期六及日的服務時間,並結合多元外展服務模式。生命熱線亦提醒護老者要關顧自己,留意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平衡工作與家庭。
議員陳家珮坦言,護老支援「其實做幾多都唔夠」,因本港老齡化現象嚴重,現時社署推出的相關支援項目針對性嚴重不足,加上許多照顧者是「以老護老」,大多與社會脫節,不會有太多時間去搜尋支援服務,建議當局動用大數據和新科技去尋找此類隱性護老者,亦希望關愛隊能協助找出區內有需要幫忙的隱性護老者,並避免與社署資源重疊。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

本港每3名護老者一人瀕臨心理崩潰。

團體發現在職護老者需在職場與家庭間疲於奔命的情況嚴重,女性護老者尤甚。

生命熱線指女性護老者承受的壓力尤其沉重。(袁志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