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視線
歐盟為拯救工業 與華競爭加合作

新聞觀看次數:13.8k
香港時間
03月27日(四)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盟的工業生產,連續3年經歷30年來最大的收縮,歐洲「採購經理指數」(PMI)近期才呈現上升趨勢。受戰爭困擾的這3年,部分歐洲企業更選擇外遷,特別是到中國。
歐洲一些傳統工業國例如德國、斯洛伐克、捷克,其工業生產約佔GDP的20%以上,其餘歐盟國家約佔15至20%,提供歐盟整體3,000萬人就業;相對而言,美國的工業生產只佔其GDP約11%,提供1,300萬人就業。2022年,歐盟的工業產值約佔全球的12%,由於「全球南方」國家開始急速發展製造業,歐盟若不努力改善,預計2050年其工業產值只佔全球的10%。
導致歐洲工業生產裹足不前的三大原因,包括高能源價格、內部需求不足,以及大量中國平價商品進入歐盟市場。由於俄烏戰爭,歐盟限制平價的俄羅斯油氣入口,令能源價格飆升,而中國仍可享受平價能源。雖然2025年歐洲油氣價格已較2022至2023年回落,但生產成本還是較歐洲以外的國家高,最受影響是德國的鋼鐵、汽車及化工生產,如今化工產值比2022年初下跌了20%,德國大化工企業因外遷到中國、美國,仍有豐厚盈利,但在國內就要面對裁員及經濟負增長。
歐盟製造業最大的競爭對手是中國,特別是中國成功向高價值產業發展,不再單靠製造廉價消費品,而是成功發展半導體、電動車、綠色能源、客機及高科技智能產業,生產規模及數量龐大,可大量出口創匯。
面對中國的挑戰,歐盟首先會藉「重新武裝歐洲」計劃調動的8,000億歐元,全力發展內部的武器研發生產。德國政府亦通過未來12年提供4,000億歐元發展基建,以及1,000億歐元發展綠色能源和環保科技產業,都會加強工業生產及提高高科技產品的市佔率,改善就業和內部消費。德國福士汽車關閉的3間廠房,亦計劃改作軍工生產。
而更重要的是,歐盟會與中國商討鞏固中歐的航空、高科技及產業鏈合作和分工,這方面歐洲仍有一定的潛力,特別是特朗普政府若進一步打壓歐盟,歐盟與中國合作發展自然順理成章。
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 史文鴻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