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在日前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官方表态“中国真诚欢迎国际资本回归”。这一表态,直观表达了北京意图吸引外资以提振经济的迫切愿望。然而,去年中国外资净流出达到1,6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仅为45亿美元。
中国经济当然仍具优势,一是市场规模大、产业体系完备;二是科技创新可圈可点,特别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突破,相当程度上降低了“卡脖子”的焦虑,也为未来产业升级提供更多可能性。然而,影响国际资本信心的因素更多,首要在于政策不确定性与信任危机。过去几年,中国对多个行业执行了强监管政策。对科技巨头和平台经济的整改,教育培训行业的“双减”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休克疗法,对资本、民营经济的污名化,严重破坏了营商环境。这种强监管有其政治治理逻辑,但一刀切的野蛮粗暴整肃,对相关产业造成近乎毁灭式的打击,更对投资信心造成深重戕害。如今又重新拥抱外资,但如何重建信任,仍是重大挑战,不少外资选择持观望态度。
尽管中国近年放宽外资准入限制,修订《外商投资法》,缩减负面清单,但外资仍面临市场准入不平等、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等问题。在执行层面审批流程复杂,外资的实际获得感不足,反而担心不公平竞争。数据安全审查,也拖累外资的进场速度。
其次是经济结构与回报率问题。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结束,这一转型也伴随着投资回报率下降。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曾是外资的主要领域,但如今面临产能过剩和市场萎缩。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虽然展现强劲势头,但由于技术壁垒、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本土企业主导地位,外资进入门槛较高。
从外部环境看,剧烈动荡的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也对国际资本流动构成显著干扰。特朗普重返白宫,新一轮关税战、贸易战加剧中美关系紧张,制裁、封锁、脱鈎的风险继续堆叠。俄乌战争亦在继续撕裂着全球化。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担心受到牵连的西方资本选择“去风险”,对中国市场持谨慎态度。加上中国人口高龄化和劳动力红利的衰减,让外资加速向东南亚、南亚、拉美国家转移投资。
国际资本的本质是“信心经济”,其流动方向本质上是信任投票。要让“欢迎国际资本回归中国”的表态落地生根,需要政府真正以开放包容的胸怀,简政放权,将市场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制度优势,通过明确的法律框架和沟通机制,减少监管不确定性,来打消外资疑虑,而不能依旧囿于用“政策”权杖左右企业生死的传统套路。在国际层面,则需要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对话,缓解地缘政治压力。虽然中美关系紧张加剧,但近期以来,中欧、中日韩、中英、中澳关系都在稳步缓和,从中也可看出外交路线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