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提升服務含金量 補華製造業短板

新聞觀看次數:9.3k
香港時間
04月04日(五) 03: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國自去年9月重拳推出救市措施以來,今年首季開局總算穩定,但增長動力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繼以補貼形式催谷汽車與智能手機等消費外,內地擬將包括旅遊、體育等服務業納入消費補貼計劃。說到底,這些以「印銀紙」來催谷的消費,治標不治本。中國須設法提升服務業的質量,並更好地與製造業結合,全面提升兩大產業的附加值,始能有效保障經濟高質量及可持續發展,抗衡外部不穩。
美國要大打貿易戰,關稅政策勢必再推動全球產業鏈重塑,中國正設法挺住內部需求,包括以財政補助形式鼓勵汽車及手機消費,以協助消化過剩的產能。不過,始終內房及地方債問題仍拖着中國經濟後腿,加上外部環境極不明朗,皆窒礙消費與投資。早前有消息指,內地已作好政策準備,若第二季消費未達目標,下半年將擴大補助範疇至服務消費。
在經濟增長不穩的情況下,類似措施是有好過冇,但以財政來補貼消費,無異於「打腫臉扮肥仔」,效應會遞減,且不具可持續性,充其量是換取時間,讓經濟其他環節趕上來。
談及經濟,一般以製造業及服務業分類。其實服務業對於保持經濟增長和提升製造業實力,都至關重要。在服務業中,可分為生產式服務業和生活式服務業,其中生產式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是製造業的重要支持。惟數據顯示,內地國內生產總值(GDP)中,服務業增加值佔約54%,在服務業中,生活式服務業及生產式服務業各佔五成。換言之,生產式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約27%,較歐美的40至50%要低。
這意味着中國製造業規模雖大,但盈利能力卻不相稱,變相就如作嫁衣裳。例如一部在華生產的美國智能手機,美國品牌商稅前毛利可高達四成,中國廠商龐大的資本開支和製造,利潤率卻僅單位數,就是中國在生產式服務優勢不足的最好說明。
此外,相對於歐、美,中國服務貿易佔比相對低,也是生產式服務發展滯後的例證。今年首季以來,內地人工智能發展現世界矚目的突破,帶來了良佳契機,期望能善加利用,以激活創新科技的研發,壯大獨角獸產業群,並加快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帶動投資並創造新產值。
過去美國第三產業在GDP佔逾八成,製造業佔比反而僅一成,是故特朗普政府要千方百計逼各路資金投資美國,強化製造業。反觀中國,生產式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後,掣肘現代化產業發展,故中央提出要提升新質生產力。顯見中美經濟各有短板,正展開全面競賽。
美國關稅政策能否重建製造業,拭目以待。至於中國,要致力提升生產式服務業比重,同時要催谷消費,除了提供補助外,也得重點推動新型消費,如數碼、綠色與健康消費、智能家居、文化娛樂等發展,激發新的生產力,讓服務業與製造業能相輔相成,協同發展,才能全面提升產業「含金量」,促進投資並形成良好的循環生態,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確保具備自主發展的條件。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