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評會倡通識科改名「國民與社會科」 每3年1次內地考察

202102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教育評議會提倡通識科更名為「國民與社會科」。
教育局提出高中四個核心科優化建議,當中通識科會改名,又提供5個新名稱選擇,包括公民與國家科、國民與社會科等。教育評議會今日(26日)就通識科改革舉行記者會,認為公民教育早於在1997年回歸前已推行,建議通識科改名為「國民與社會科」。
執委會主席何漢權表示,評議會認同全面檢視及改革高中通識科,以及補充學校進行國民教育的不足。教評會提出3個主要範疇,包括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中國改革開放,互聯互通的世界,以及聚焦國情、憲法及歷史文化教育。
執委蔡國光表示,建議用「國民與社會科」,脫離通識科原有框架,減少與舊科比較,新科名稱亦需強調學校承擔國民教育的義務,他又指,港府1985至1995有兩次公民教育指引推出,不少學校推行公民教育,包括獨立學科及以滲透各學科,故香港推行公民教育已有一段長時間,不適宜再用「公民」兩字。
執委鄒秉恩表示,課程改革上要有全面規劃,由於小學及初中設有常識科及人文學科作銜接,教育局需重新檢視,特別是加強國民教育元素,積極檢討課程銜接方向。他又指,會內意見認為高中新通識科考試適宜只分合格與否,釋放教師的教育空間,以及鼓勵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程設有10個課時的內地考察,蔡國光表示,考察團不單止需在高中進行,初中及小學均有需要,建議中小學生每3年最少有1次考察經驗。他又指,年輕人近年到內地進行「消費式」旅遊,但不能接觸各界別及層面人士,認為考察團應著重交流,長遠要鼓勵學校教師按校本規劃內地考察團,確保考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