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揭DNA端粒較短糖尿病人 患末期腎衰竭風險較高

2021120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大研究發現,DNA端粒較短的患者有較高風險併發末期腎衰竭。(中大提供)
糖尿病是導致末期腎衰竭的主要原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及糖尿科團隊聯同澳洲悉尼大學和西悉尼大學進行研究,發現DNA端粒較短的患者有較高風險併發末期腎衰竭,可作為有效的生物標記,進行早期干預和治療,有助減慢糖尿病患者腎衰竭的速度,並避免惡化為末期腎衰竭。
二型糖尿病容易導致末期腎衰竭,在亞洲人中非常普遍。端粒是指每條DNA的末端部分,包含重複的基因編碼,並會隨細胞分裂而愈縮愈短,象徵細胞衰老。中大研究人員跟進了4,085名患二型糖尿病華人患者長達14年,發現564名併發末期腎衰竭的患者,其基線的「白血球端粒相對長度」相比沒有併發末期腎衰竭的患者較短,長度僅為4.2單位,未有末期腎衰竭的為4.7單位。
研究亦發現,DNA端粒長度每減少一個單位,併發末期腎衰竭的風險便會增加20%。此外,DNA端粒長度較短的患者,其腎功能亦會於10年間喪失40%。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內分泌及糖尿科主任(學術)馬青雲表示,新發現反映DNA端粒長度可作為生物標記,用於識別具有末期腎衰竭和腎功能急速衰退風險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以進行個人化和較高強度的治療。研究已於醫學期刊「Diabetologia」發表。